“小巨人”安陆科技不仅是现在,更是高研发高成长,构筑生态拓宽边界。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专业化、创新型”企业,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独门绝技”。从2021开始,“专业化、创新化”的政策导向上升到国家层面。“专新”之所以火,是因为它的灵魂是创新。

“小巨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是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先锋企业。这些企业最终将成长为个人冠军。当然,专做榜单的“小巨人”也需要“硬指标”,比如R&D投资比例、R&D人员比例等。

在工信部公布的三批近5000家专做特色和新颖的“小巨人”企业中,集成电路企业占比相对较低。据JW洞察统计,集成电路“小巨人”企业不到170家,占比不到3.5%。其中,上海的企业数量最多,但也只有30多家。安陆科技作为其中之一,被列入工信部第三批名单。

高研发,“小巨人”之路

安陆科技成立于2011,最早提出“专、新”的概念。在FPGA领域深耕十年,成长为2021工信部公布的专业化、新颖性“小巨人”,安陆科技也在同年完成上市。

安陆科技联合创始人&;作为1员工,陈总经理见证了安陆科技的成长。

陈说,安陆科技的初心很简单,就是几个志同道合,有多年FPGA研发经验的人。基于对FPGA技术的透彻了解,以及当时国内市场对其相对空白的认识,希望继续深耕,打造国内领先的技术。以陈为例。自2004年在复旦就读以来,一直从事FPGA研究。所以,R&D创新来自安陆科技基因,市场洞察辅以后天实践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安陆科技成长中的一些里程碑式的节点:

——创始人经验融合磨合,开发出第一个样本;

-用产品打开市场,找到第一个应用市场(电视),卖出第一个芯片;

-用创新定义产品,打开第二应用市场(户外大屏);

——开启通信、工业等新机遇,转向大器件研发,进入高速增长期。

据了解,安陆科技的研发支出从2018年的340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26万元。2021,R&D投资继续大幅增加,沪、成、津、京R&D力度加大。截至去年6月,硕士学位人员150人。此外,安陆科技营业收入水平逐年翻番,未来有望持续。《2021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1年度,公司芯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同时受益于国产FPGA芯片下游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由去年的134.85%增长至145.50055

陈透露,目前安陆科技的投资额占营业收入的30%以上,未来安陆科技的投资额仍将大幅增加。同时,随着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R&D投资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

在R&D的高投入下,安陆科技的新产品推出速度也持续加快。据了解,安陆科技今年将有多款重磅新品上市,为未来几年销量的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高增长,构建生态,拓宽边界

由于FPGA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可以低成本实现算法迭代,可以更好地实现新场景的原型验证功能。目前,随着边缘计算、汽车电子、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FPGA成为验证这些新场景的首选。

安陆科技构建了由ELF、EAGLE、PHOENIX系列FPGA芯片和唐朝专用EDA软件组成的产品矩阵,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消费电子、数据中心等领域。同时,安陆科技不断将产品矩阵拓展到更多应用场景。根据其招股书,未来三年,安陆科技将在芯片架构、系统集成、制造技术和专用EDA软件方面增加R&D投资,并积极开拓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新兴市场。

陈表示,未来将专注于战略方向规划和落地,推动产品系列向大容量、高性能、系统级FPGA方向发展,面向更广阔的核心市场;通过不断创新实现更好的产品差异化,满足国内各类市场的需求;关注供应链和上下游,进一步提高交货能力和质量。

在全球芯荒的大背景下,安陆科技2021订单量爆满,品控表现优异,赢得了重点客户的优质评分。陈表示:“针对2021因缺芯导致的成本增加,公司并没有将成本压力全部转嫁给客户,因为更注重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2022年,安陆科技的产能将大幅提升,以满足全部市场需求。同时,公司将继续提供高标准的质量控制和快速的客户需求响应服务,助力今年业绩的超高速增长。”

此外,陈指出:“安陆科技将继续投资大学生计划,支持高校竞赛,如EDA竞赛、FPGA竞赛、极创赛Arm杯等。从长远来看,这些将有利于培育一个国产FPGAs的应用生态。除了比赛,安陆科技还与多所高校合作科研项目,参与本科生教案撰写。我们还为工程师、发烧友、厂商提供多渠道免费办卡渠道,每年捐赠卡数千张。"

客户管理、产品矩阵、产学研合作,都体现了安陆科技构建生态、拓宽边界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