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度培训费用与员工受教育程度

5.几百亿产值的机构很难生存。

企业培训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作为“情境领导”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北美“最具智慧”的管理咨询大师肯?Branga博士开发的情景领导力II课程将进入国内市场。其中,演练、角色扮演、录像、讨论等互动环节将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将给国内企业培训市场带来巨大的变化。

作为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企业培训一直保持着年增长率不低于30%的强劲势头。据前程无忧副总裁王涛介绍,2006年中国企业培训市场份额约为400亿元,2007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据悉,企业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如果从培训形式来分,可以分为室内公开课、企业内部培训和室外体验培训。

销售技能培训火热。

技能培训课程主要根据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设置,如生产运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税、物流仓储等。其中,企业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约占整个企业培训总投入的30%。

目前最火的培训课程是销售技能。当然,这与销售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有关。同时,随着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性、专业性、品牌性越来越强,培训销售内容的成本呈上升趋势。培训费用之一是直接购买国外课程版权,由企业中专门的培训部门或培训师对员工进行教材培训。其次,委托专业的培训机构,尤其是有行业经验的培训公司和讲师很受欢迎。

福利培训也是企业培训费用的一大去向。培训是企业关心员工成长发展的体现。有的公司规定每个员工都可以得到企业提供的培训,更多的企业只能得到一部分人。企业部门在分配培训预算时,那些与管理者有日常接触或对领导有较大影响的员工往往会优先获得培训机会。这类课程更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拓展,技能通用。在中国的外企,人均培训费用约占工资的10%至15%,最高可达20%至30%。

短期管理课程更受欢迎。

“知识的更新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使得很多企业面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问题。这是管理培训受追捧的最大原因。”前程无忧副总裁王涛表示,管理培训只有2%左右的人能获得一年以上的学位教育和培训机会。更多的管理者面临着工作压力和挑战,迫切需要培训却又缺乏时间。他们选择培训周期短、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短期管理培训课程,课程时间通常只有几天或几周。

企业投资管理课程的目的非常明确。管理培训主要是提升管理者的“软技能”,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甚至是职业境界,最终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管理意识的提高,形象地称为“洗脑”。第二,获取管理技能的知识。第三,加强和改善管理关系。比如团队建设,领导力,沟通。

企业培训市场酝酿净化

“行业产值一年几百亿,但年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培训机构凤毛麟角,企业培训市场乱象可见一斑。”据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培训公司不下7万家,仅北京和上海加起来就超过10000家,但真正有信誉、有竞争力的不到20%。

一是行业内很多小规模的公司开始靠两三个业务员和一些培训师的联系方式向企业推销培训课程,他们低价获得订单。由于培训师成本的上升,培训师的信息越来越透明,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机构在支付讲师、房租、工资、提成、运营等费用后,几乎无利可图。每年都有很多这样的机构倒闭,但由于行业门槛低、投资小、形式简单,市场火爆,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类似机构涌现。

其次,目前企业培训市场大部分课程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尤其是管理培训课程。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原创课程很少。课程从国外引进后,部分培训机构无法完成本土化操作,导致培训案例与国内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影响培训效果。根据国内企业的需求自主开发课程并注册版权也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好办法。

再次,企业培训的师资来源主要有四种:高校教师、培训公司自己培养的讲师、兼职的企业高管和退休的企业高管。后两者,即具有丰富企业培训经验的管理者和经理人非常缺乏,能够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培训前研究和培训后辅导的培训师非常缺乏。然而,随着进入中国的国外培训机构逐渐增多,对优秀培训师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第四,从企业需求来看,很多企业中真正明确培训需求和目标的人并不多,对培训的功能和价值也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一个完善的、长期的培训计划,培训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所以培训往往被视为一种投入而不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另外,现在的培训市场比较混乱,选择不当会浪费钱。此外,国内企业人员流动过快也是企业不愿意在员工培训上进行强有力的长期投资。

目前,市场的优劣势和行业的自我反思,逐渐让培训机构和企业客户从务虚走向实用,从名气走向实用,从简单的引进走向自主发展,从低质量竞争走向行业辉煌。未来市场,我国企业培训的发展将呈现良性态势:培训方式越来越多,评估工具越来越复杂,讲座越来越少,参与和互动的课程越来越多,即时性和专项技能培训越来越多。只有专注于满足企业客户需求的培训机构,才会活下来,活得好。

浅谈员工培训的途径和方法

四川新闻网-四川工人日报社

张捷特种钢管加工厂

第一,企业要积极吸收国外。

卓越企业培训管理模式

1,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没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关心和支持职业培训,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形成从业人员在职培训体系,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

2.培训前做好需求分析。培训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培训要有针对性,是否有必要,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根据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它需要覆盖组织和个人各个层面的需求。所以做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一是分析企业,二是分析任务,三是分析个人。通过分析个人的工作绩效是否符合要求,可以了解个人的特点,确定个人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哪些技能、知识和态度,从而制定合适的培训内容。

3.企业从注重员工能力的培养转变为注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新观念、新意识、企业文化和良好工作作风的教育和培训;根据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建立规范科学的培训体系。鉴于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许多企业迅速增加了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为了做好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很多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师,制定了规范的培训制度。可见,企业教育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在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5.企业的培训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科学化发展。企业培训已经发展到从董事长、总经理到普通员工的全员教育培训。目前,随着管理的国际化,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胜任的管理者,一些大型高科技公司也承担相关的用户培训。通过对用户的培训,他们的产品可以充分展示其有效性,扩大影响力和销量。而且现代企业大多采用视听教学、研究讨论、模拟演练、岗位轮换、自我评价等更先进、更科学的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方式。

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措施

企业员工素质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也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提高企业员工素质,首先是提高认识,思想上要高度认可和重视。提高企业员工的水平和素质,必须依靠和加强员工教育。加强企业职工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员工教育。当前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的教育。企业职工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提高职工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加强职工教育,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国有企业职工素质的现状和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员工教育是终身教育。当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制度。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从宏观政策导向、规划、机构、设施、条件等方面为企业职工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企业从领导到工人,都要努力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面向市场,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新产品。只有刻苦练好内功,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和竞争力。

2、转变观念,努力加强企业员工在竞争中的教育。企业应该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员工教育的战略意义。在竞赛中,按照企业法“企业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业务教育,提高职工素质”的规定,大力加强职工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将企业投资、奖惩等激励措施与加强职工教育紧密挂钩。作为钢管后加工厂,我们要求精密、准确,对员工的培训也从过去强调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到忽视技术培训;更注重产出考核指标、效益考核指标,而不太注重教育培训考核指标和员工素质考核指标,设备引进和员工培训并重,经济效益和教育培训并重。

3.加强职工教育,要努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观念,塑造新一代。以我厂为例,通过举办各种职工培训班、科级干部培训班、相关理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培训等,让职工干部在实践中学习,借鉴其他地区、行业甚至国外的经验。只有大力开展各种培训,才能使员工掌握新技术,熟练使用先进设备,使管理干部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企业生产出符合市场的高质量产品,快速顺利地进行产品升级和创新。

4.加强职工教育,还必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训。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看还应包括基本文化素质的提高,即整体学历水平的提高和继续教育的实施。企业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和短视,做好战略规划和部署,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培养各类人才。除举办各种培训班外,还采取送培、委托培养、吸纳毕业生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多方面培养人才。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加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这样的目标需要全体人民的努力,这样的努力需要建设者整体素质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到国家发展伟大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员工和企业本身的范畴,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全局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