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张一民?

张一民

张一民现任武汉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专题专家组组长,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效清洁选矿理论与技术、湿法冶金和二次资源利用。

2020年5月获第二届国家创新一等奖。

中文名:张一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4 10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代表作:先进提钒工艺理论与方法及污染防治评价

籍贯:河南许昌

头衔:教授

履历

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职称: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

职务:院长(兼: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学院。

毕业专业: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高效清洁选矿理论与技术、湿法冶金、二次资源利用。

学术介绍

本人本科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1995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应用数学,1997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8访问德国亚琛大学。长期从事高效清洁选矿理论与技术、湿法冶金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鄂西典型高磷赤铁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示范”(编号:2007BAB15B00)。“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如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2007BAB15B02)、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硫酸渣分离提纯的研究与工业应用”(2005EC000250)等。

项目

研究中的垂直项目:

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低品位含钒页岩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2011 Bab 05 b 00);

2.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非金属矿高温堆成套技术研究”(2012AA063104)。

3.环保部专项“提钒行业先进技术及污染防治技术评价与研究”(201009013),

研究中的横向项目:

1、江西1000t/a石煤提钒项目;

2.湖北800吨/年石煤提钒项目;

3、太钢65438+50万t/a不锈钢项目铁屑压实项目;

4.浙江3000吨/年石煤提钒项目。

荣誉称号

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2015)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12)

中国钢铁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2012-09)

“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实施突出贡献奖”(国家科委第49号[2011])获得者

湖北省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6)

2012湖北省劳动模范

2012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1(鄂d 16)

2008年“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8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第3600229号);

2002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鄂56号);

1999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9C942176)。

2065438+2008年10月,165438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工业创新奖”。

2020年5月获第二届国家创新一等奖。

科学技术奖

(1)2018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

(2)2065 438+07,页岩钒行业基于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前言1),2065 438+07-F-304-2-03-r 01;

(3)2010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回收新技术及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序列1),2010-J-239-2-01-r 01;

(4)2007年,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前言1)2007-J-231-2-03-r 01;

(5)2065 438+06基于全过程污染防治的页岩钒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序列1),KJ 2065 438+06-1-g 01;

(6)2014特种页岩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关键技术与工程,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前言1),2014f-035-1-010-004-r 065438+。

(7)2009年碳质页岩、石煤双循环高效氧化清洁提钒新工艺及工业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前言1)2009j-208-1-030-007-r 01。

(8)2006年,新型球团粘结剂及镁橄榄石球团的开发与工业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前言1)2006J-227-1-029-008-r 01;

(9)2004年《硫酸渣分离提纯及其工业应用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前言1)2004j-240-1-029-008-r 01;

(10)2013含重金属多组分污泥全循环低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前言3),2013J-226-1-034-009-R03;

(11)2004年,超限(H/D)螺旋溜槽分离提纯研究及工业应用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前言1);

(12)1998,致密原生红柱石的研究、设计及工业生产,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前言1);

(13)1998,新疆阿克布拉克红柱石提纯及工业应用,国家冶金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前言1);

(14)1997,云阳苛性碱无氰分离研究及工业化生产,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前言1);

(15)2004年,BL1500a系列螺旋溜槽的研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前言2);

(16)2003年,BL1500b系列螺旋溜槽的研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二等奖(前言2);

(17)1984,山东省叶县菱镁矿浮选提纯工艺,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前言三);

(18)1982,辽宁海城三级菱镁矿浮选工业试验,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前言三)。

关于作品和专利

曾独立编著《提钒先进技术及评价理论与污染防治方法》科学出版社2015、《石煤提钒》科学出版社2014、《二次资源利用》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球团生产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固体物料分离理论与技术》。在国内外矿物工程和分散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70多篇被sci和EI收录。国家授权专利32项。其中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1中国专利优秀奖。

社会兼职

国家“十二五”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题专家组组长(国家科委[2065 438]150号);

中国工程院工业工程科技委员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金属学会矿物加工学会副主任;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特种冶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碳酸钙工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非金属矿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萤石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湖北钒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席兼秘书长;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

研究生培训:

目前有博士生1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