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整体发展

分类:区域> & gt湖北> & gt荆门市

问题描述:

我是荆门人,但是很久没回来了。我想了解一下荆门。

分析:

荆门是湖北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新兴工业城市。其南三支至楚境,其九流至荆门。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西部,东临武汉,西临三峡,南接潇湘,北连川陕,故有“荆楚门户”之称。现辖京山、沙洋、钟祥、东宝、掇刀、屈家岭等6个县(市、区)。全市面积1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298.4万。

荆门东部靠近大红山南麓,北部为京山其余部分。东、西、北高,中南部低,形成低山峡谷、丘陵沟壑、平原湖区。荆门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暖季风气候,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市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水量949.4毫米。

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前106年,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全县,世代为州、府、州、县所治。荆门作为新石器文化的发祥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距今6000至4000多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被誉为“楚文化地下宝库”,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最大的单体墓葬之一——明陵,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伟大发现——郭店竹简和罕见的国宝——战国女尸。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老莱子、楚辞作家宋玉、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孕育,留下了千古传唱的《春雪》、《下里巴人》。

荆门物产丰富,山川秀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优美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荆门地处楚文化、三国文化和三峡旅游线的节点,拥有60多个国家一级旅游景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大红山风景区,被中科院专家称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天堂”。云蒸霞蔚,钟灵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国家水利风景区漳河水库,碧波万顷,森林幽深,宛如人间玉池。黄仙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包含4个世界级景观和8个国家级景观。它引人入胜,变化多端,堪称奇幻。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霜落荆门河树,画布安然挂秋风。”此行非“栖居,爱名山,潜于”之诗。荆门矿产资源众多,储量丰富,具有极其广阔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23种主要矿种探明储量价值约6543.8+0.46亿元,人均价值约5万元,比全省高3万元。其中,广泛应用于石油钻井和航空航天工业的累托石储量673万吨,居全国首位;石膏、磷矿、白云石、石灰石储量分别为11亿吨、3.6亿吨、1.2.5亿吨、6亿吨,居湖北首位。全境河流600多条,水域面积27.7万亩,可开发水电资源可达28万千瓦。荆门地形多样,平原土壤深厚肥沃,丘陵地带宜草宜树,土地自然生产力高。全市耕地面积370万亩,林地64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89万亩。人均分别为1.2亩、21亩、0.3亩,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33.2%,总蓄积量165438+20万立方米。荆门经济基础良好,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9.46亿元,增长11.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3%、15.5%和9.3%。投资、消费和出口继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13亿元,增长21.4%,为八年来最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43亿元,增长13.438+0%。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6543.8亿美元,其中出口9063万美元,增长35.6%。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地区财政收入22.8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2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0.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7.73亿元和3.9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9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3629元,增加504元,增长16.1%,增幅为多年来最大。初步形成了以化工、食品、建材、机电为支柱,以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农业综合优势明显。这个城市有60多种农作物。粮食、棉花、油料、水果、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00万吨、6万吨、34.6万吨、26万吨、223万头、23万吨,居湖北第三至第五位。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优质油生产基地和国家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全市优质大米比例达65%,油菜实现双减。名优新菜占比80%,优质水果占比55%,优质三元猪占比78%,名优鱼占比65%。全市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720家,销售收入654.38+0万元以上,55个产品被标注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利用荆门农产品资源丰富、产品运输成本低、辐射面广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工业体系日趋完备,70%的企业、85%的资产、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集中在化工、机电、食品、建材四大优势产业。主导产品有成品油、水泥、啤酒、化肥、包装机械、聚丙烯、布洛芬、电子元器件等。其中,年产各种成品油200多万吨,水泥700万吨,复合肥300万吨。布洛芬产能居世界第三,纸包装机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啤酒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十。全市现有大中型企业38家,主要有全国百强大型企业荆门石化总厂,原油加工能力600万吨,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葛洲坝水泥厂,全国十大啤酒行业之一的金龙泉啤酒集团,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东光电子集团,百科药业,京山轻机等上市公司。北京的央企、省属企业众多,资产庞大,科技人员众多,成为壮大区域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荆门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发达便捷。全市铁路、公路、水路总里程分别为255公里、9355公里、465.9公里。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经过多年建设,荆门对外交通走廊已经全面打通。在“十三纵十五横”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荆门占据“两纵一横”:南北太平洋(原)澳(门)线荆门段全长1、21公里的向京高速公路6月28日开通,东西杭高速公路(东西向)开通。东吴京高速即将开工,届时荆门至武汉公路距离将缩短至185 km,湖北重点建设的穗(州)至岳(阳)高速公路(京珠国道主线与太奥国家重点公路之间的重要加密线)将从境内穿过。铁路“一纵一横”:刘娇铁路纵贯南北,长江沿线(沪渝)长荆铁路横贯东西。长江、汉江、江汉运河、长湖,得天独厚。市中心距离三峡国际机场115km,距离武汉天河机场245km(武荆高速开通后将缩短至185km)。荆门将成为继武汉之后湖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荆门地处南北送电和西电东送的交汇点。随着荆门热电厂三期65438+20万千瓦工程、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斗里岗50万千伏UHV开关站、双河50万千伏UHV变电站的建设,荆门电力枢纽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南阳-荆门和洪湖-荆门原油管道和荆门-荆州成品油管道在荆门汇合。有两条国家干线、三条微波通道和四条光缆穿过领土。电话交换机容量90万门,移动电话容量50万门,可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或地区通话。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荆门市区面积已达4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7%,日供水量36.8万立方米,年供电量20亿千瓦时。

荆门文明开放,正成为投资热土。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荆门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交易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初步建立了电子政务和企业物流信息平台。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位居湖北前列,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电子政务地级试点城市。信用环境建设卓有成效,荣获湖北省“A级金融信用城市”称号。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备的基础设施,开明的投资政策,优美祥和的生活环境,让荆门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天堂。荆门与美国新墨西哥州里奥兰考市、罗马尼亚特库齐市结为友好城市,与美国俄亥俄州兰卡斯特市、图文巴市、尼波马苏市、尼达市结为友好城市,与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外商投资企业304家,出口总额逐年增长。荆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县市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1、2003年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抓住新机遇建设新荆门。在新的发展阶段,荆门将加快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使荆门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实现新的跨越;进一步强化尊重、服务、保护纳税人的意识,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让荆门真正成为投资者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事业的沃土、温馨生活的家园;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把荆门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文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实现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