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有关于温州外贸的信息吗?
温州,这个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具争议和传奇色彩的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创新和中国经济奇迹。有人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166个国家和地区有温州出口商品。近年来,浙江温州的企业一直以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外贸格局,业务遍及全球。
据了解,与温州企业贸易往来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有香港、台湾省、西欧、美洲、中东、独联体等国家。特别是去年以来,温州外贸出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俄罗斯、欧盟、美国、匈牙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超过6543.8亿美元,多达3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超过6543.8亿美元。去年,温州对亚洲出口4.6亿美元,同比增长80.4%。对非洲出口1.1亿美元,同比增长85.1%;对欧出口6.8亿美元,同比增长91%。今年上半年,温州外贸出口形势更加迅猛,仅6月份出口就超过1亿美元。目前,温州有50多家境外企业。未来五年,温州还将根据一些国家的产业发展特点,让一些优势企业在国外开展加工贸易或设立专门市场,把温州的技术、设备和服务带到国外市场,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与全球经济融合的加快,给温州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进入市场的方式。
温州的外贸产品主要通过几种途径进入国际市场,一种是通过“侨贸”。海外华人数量众多,市场敏感度强,乡土观念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当地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从事国际贸易,并将温州的商业模式介绍到国外。其中一些已经发展成为大型外国零售市场的供应商。比如意大利罗马,温州华侨经营的服装贸易公司就有5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靠近火车站有一条“Vitole”服装街,这条街上的服装大部分来自中国温州。阿联酋迪拜,西班牙马德里,匈牙利布达佩斯等城市都有大量市场,都是温州人经营的。温州的外贸出口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一些企业依托产业和侨乡优势,看准国际市场,利用当地华侨资源,开始出口。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国际代工,主要是服装企业。很多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做OEM,让自己的产品走出国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加入,庄吉、华实、法派等企业已成为外国品牌在中国的重要代工厂商。第三,龙头企业与国际知名服装公司合作,高起点采用国际标准化“嫁接”,以国外的管理模式、品牌运营、营销网络、文化传播为“跳板”,跃入国际市场,如夏梦与杰尼亚合资。
(三)主要优势
温州的对外贸易具有相对比较优势。20年来,随着温州企业的发展,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链,这是温州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竞争优势。有了完善的产业链和细致的分工,才能产生低廉的交易成本和自由的劳动力流动。企业可以轻松找到技能型人才,享受信息,减少资源浪费,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的转化,促进行业整体发展。区域产业集群也使温州外贸企业在信息、原材料采购、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问题
然而,由于起点低,温州外贸存在诸多问题,正遭遇发展“瓶颈”。总体来看,出口渠道狭窄、订单对等、纯加工等诸多问题制约了温州外贸的发展。无序竞争和低、小、散的局面亟待改善,需要整合资源寻求突破。
1,土地“瓶颈”日益凸显。温州很多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温州的土地资源有限。由于近年来外贸企业起步较晚,拿地困难,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租用的厂房或车间太小,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在旺季,他们不能满足需求,失去了很多外贸订单。有些企业一年只能完成总订单的30%左右。
2.出口渠道的单一化导致客户群体的同化,使得温州外贸长期徘徊在低端。据商会统计,51.9%的外贸订单来自海外华人,25.9%来自国内贸易公司,与外商直接贸易仅占22.3%。目前海外华人订单的特点是低档低价,外贸企业多为中小型,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低价竞争严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管理相对滞后。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被动等待订单的局面。企业缺乏设计实力,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商家手中。大部分企业靠手工劳动,利润很少。企业只能赚便宜的加工费。这种情况形成了温州生产低成本低档次产品的形象,只能依靠低端产品客户,极大地制约了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向高端产品的飞跃。
3.此外,很多海外华人贸易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出境,回款也存在很大隐患。同时,企业间的人才竞争使得劳动力尤其是技术工人的成本增加;然而,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上与国外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宁波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宁波的国际贸易特点
宁波,浙江的大市,也是浙江的商贸大市。因其优良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成为浙江对外贸易的龙头。很多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行业优势。宁波在外贸方面的表现也很有缺陷。
然而,宁波的外贸和国内很多先行区一样,正逐渐暴露出问题,增长势头有所下降。这一切,一扫宁波出口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连续21个月高于全省的形象。与此同时,该国1-2月累计贸易逆差达79亿美元。这是该国近10年来首次在一两个月内出现如此高的贸易逆差。原因何在?
忽略普通贸易。
1.“出口退税的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看到,至少要等到4月份以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主任隆国强告诉记者,因为“企业现有的合同是之前签的,被地方政府超额分担的部分还没有开始退,还不到付钱的时候”。
2.此外,另一个结构性影响是,宁波企业大多将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进行再出口,宁波出口中国外产品的比重已经占到45%。
3.由生产地政府为生产企业支付25%的出口退税,港口城市显然是不经济的。所以宁波各县(市)、区对外贸公司的限制性措施也在逐渐增多。。
问题的根源在于新的退税政策使得“外贸流通机制好的出口目的地对出口有贡献却无法承担退税负担”。不仅是宁波在放缓,大连、深圳、青岛等港口城市的出口增速都在降低。建议“加快税收征管和退税制度改革,就是要形成谁收(税)谁退的机制。不能说人家收税却让出口口岸退税”。
(二)加工贸易的瓶颈
宁波出口具有“一般贸易比重高、外贸公司比重高、纺织服装和一般机电产品比重高”的特点。出口“三高”使得全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在宁波降低了3%至3.5%。
造成贸易逆差的另一个短期因素是近年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的原材料和能源进口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大国模式不谋而合(标准是进出口额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而不是国家的大小)。近年来,国内需求的增加使得国内资源的供给不成比例,因此对国外进口的需求不断增加。与贸易小国不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不同,中国作为进口大国,对进口价格的上涨也有贡献。占宁波出口75%以上的机电、纺织、服装产品所需原材料中,钢材价格自2002年8月以来上涨了70%至90%,塑料价格上涨了40%以上,纺织原材料涨幅也很高。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宁波市工业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5.3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91%。“宁波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得心应手的武器是低成本,这一优势的削弱必然会影响其尚未成功转型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温州对外贸易的优劣势对比分析及发展建议。
比较温州和宁波的对外贸易特点,可以发现两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宁波作为浙江对外贸易的先行者,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温州借鉴。温州外贸的潜力不可估量,但也要正确认识自己,避免走错路。
优势
我觉得温州经济的优势,温州外贸的优势,最大程度的体现在温州人身上。
温州人天生的商业天赋和创新精神。回顾温州十几年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温州地处偏远,历史上受国家政策束缚较少,温州人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前,温州一直是一穷二白的穷乡僻壤,温州人为了生存,一直在不断创新,小心翼翼。这些都是今天温州人的特点。
温州人庞大的国内外营销网络。由于我们之前的努力,我们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买卖网络。就外贸而言,温州庞大的华侨数量已经成为现在和未来温州外贸发展的一个基础,也是我们做大做强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温州的外贸乃至全国的大部分依赖于海外华人,这是我们宝贵的资源。温州是侨乡,华侨数量相当可观,温州华侨取得的成绩也很值得骄傲。只要温州外贸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利用海外关系积极开发海外客户,国际贸易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温州民间资本的充足性及其特有的金融状况。这使得温州企业非常“有活力”,能够更好地摆脱民营企业的资金困境。能够及时准确的做出适合市场的调整。温州几乎都是私企,从事外贸生产的也是私企。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问题,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让很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中国很多私企因为资金问题,拿了很多折扣。温州民间资本雄厚,民间借贷活跃,使得温州企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更新、资金周转等方面能够更好地调动资金。
温州原有的经济基础,虽然很多已经显现出老态,但只要科学改造,还是可以从早到晚撼动的。温州的外贸产品主要是服装、打火机、工艺品等轻工产品。虽然这些都是夕阳产业,但是发展空间有限。但温州企业只要改进产品,走精品之路,还是可以创造丰厚的剩余价值的。
劣势方面的弱点
温州外贸的劣势和优势一样,问题一样明显,甚至可能比优势更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温州自身的问题。
地理条件的限制包括交通、资源等多方面。正如很多人所说,交通条件落后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温州外贸之所以无法超越宁波,和交通有非法关系。一个北仑港,让很多温州人又爱又恨,连说话都变酸了。外贸很依赖运输!资源的问题也是一样。温州是一个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地区,土地稀缺,能源短缺,甚至人力资源贫乏。这必然使温州商品的价格竞争力越来越低,这对温州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温州人的问题可能很矛盾。我刚才夸的是温州人吗?但是我们要全面的看问题。说温州人(当然是大部分)是爆发户也不为过。温州自身的文化底蕴很薄弱,温州人很排外,自身素质必然不高。此外,新一代温州人可能会失去勤劳、节俭等良好传统。这使得温州人才匮乏,本地人才稀缺,外来人才难以留住。
产业结构问题都是老生常谈(无聊)的问题。温州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经济失去优势。虽然产业转型的问题已经被别人认识到,也有人开始实施,但是规模都不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至少温州本土企业会很难生存。
其他大大小小的问题,基本都是从上面的问题衍生出来的。
(三)发展建议如何发展的建议
如何让温州外贸扬长避短?个人认为可以借鉴日本,因为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当然,我们的交通条件远不如日本,但不妨借用一下“北仑”。
做外贸和做生意是一样的。就目前而言,我认为最大的关键是“人”。如果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做,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就生意而言,温州人在“人”上有一定优势。所以要创新思维,不要拘泥于区域经济,要做温州人的经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在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劣势。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去适合产业发展的地方,也就是温州流行的产业迁移。虽然产业迁移并没有使迁移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有许多特殊的原因。总的来说,科学合理的迁移是适合温州企业发展的。
去过温州的人都对温州的城市建设摇头。对我来说,温州人有些委屈。国家一分钱没给我们,还在从我们口袋里拿钱。换个地方会很乱。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基础设施太落后,制约了温州的经济发展,也让我们在从事外贸业务时失去了一些“印象分”。当然,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多方面,我认为就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不会一蹴而就。国家建设大上海“不容易”。想建温州?无论是政府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其实我们还是要走出去,去那些所谓的“温室”。
外贸企业本身就有很多问题。这些包括生产性企业和贸易能力。生产性企业的问题很多,就不说了!怎么解决?合并是把部分分解成整体的好方法。当然,合并涉及的问题很多,但适合温州企业的现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规模技术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当然,这只适合温州的部分企业,因为很多企业解决不了合并带来的问题,比如人才的缺乏,物资的周转,企业战略的制定,股东之间的矛盾。对于大多数小企业来说,应该就地改革,技术创新是重点。小企业必须依靠自己的“活”优势,在小的时候掉头,及时调整策略,走一条短小精悍的路。很多不求创新的小企业、家庭作坊,未来都活不下去。一句话: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温州现在的成就,是因为温州过去适应了改革的变化。对于目前的经济变化,变化会导致生死存亡。
还有一种贸易企业,就是贸易公司。因为工作的地方是温州常见的小贸易公司,对大型公司缺乏了解。大部分小贸易公司在海外都有一定的关系,有固定客户。现在好的外贸人才短缺是个问题。学历高固然好,但社会的磨炼更重要。初中生在小贸易企业管大学生是常有的事,必然会束缚手脚,固守原有的客户群和贸易方式,不敢突破。这不是目前能解决的问题,新一代职场人士成长起来需要给予时间和机会。
第四,结论结尾
温州的对外贸易和浙江其他地方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在当前的经济转型环境下,我们压力大,困难多,但机遇也大。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扬长避短,温州外贸的发展是值得人们期待的。
还有一些网站可以看看,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索引/index.jsp
/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