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要造车?汽车利润有那么高吗?(造车赚钱吗?)

现在汽车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时期。传统汽车面临消亡,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发展期。这是想开发汽车的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最好时期。这样一个混乱而又面临机遇的时期,对于想在汽车行业大显身手的创业者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时期。

未来其产品定位为共享+互联网加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和自动驾驶。不过,与之前乐视自制车辆不同的是,此次多方合作中,阿里巴巴将主要负责互联网,主要为汽车提供操作系统、地图、音乐和数据服务。

不仅仅是阿里巴巴,之前也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宣布了造车计划。

首先,越来越多的竞争者

近年来,在各种有利因素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进入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特斯拉的成功直接刺激了互联网公司的造车计划。目前,包括百度、腾讯、阿里、乐视、易车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已经宣布涉足新能源汽车。

▲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造车计划

目前造车的互联网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类似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比如特斯拉,其业务主要是整车制造和销售;第二种更侧重于构建基于新能源汽车的互联网体系,比如之前定位为“环保车”的乐视,以及这次的阿里巴巴。抢占汽车互联网入口是重要策略;三是明确不会制造整车,而是专注于可以改变汽车外形的核心技术领域,比如谷歌。

国内互联网公司近期纷纷跳入汽车领域有多重原因:一是国家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放宽产业资质,特斯拉的崛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互联网公司逐渐涉足传统行业,无论是在业务拓展上,还是寻求新的资本故事上,都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第二,造车门槛降低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随着电动车技术的逐渐成熟,车辆制造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纯电动车经典结构

不同于互联网行业开放共享的特点,汽车行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但相对封闭的体系。一个成熟的汽车企业,从核心三大技术到零配件供应体系,往往都是自成体系的。这种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也造成了汽车产业成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很高。

电动车时代,以电池和电机为核心的动力系统直接撬开了传统车企的技术垄断。同时,由于使用电力,与传统内燃机汽车通过刚性机械装置传递动力的结构不同,电动汽车通过柔性导线传递更多的能量,因此电动汽车的底盘和车身布局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结构更简单,制造难度更低。

▲通用“自主”电动车底盘

通用“自主”电动汽车底盘是典型的底盘与动力系统一体化创新方案。底盘和动力系统集成在一个“滑板”上,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都设计在底盘上,采用线控技术,使车辆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车载系统由电子控制代替传统的机械方式实现。电动汽车由安装在车轮中的电机直接驱动,可以实现分散式动力控制。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和单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相比,四驱模式实现了各个车轮的独立分散驱动,各个车轮都能回收制动能量,省去了变速器、离合器、传动轴等复杂的机械传动装置,提高了传动效率。

第三,造车行业,其实早就定好了界限。

新的产业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非传统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进入整车领域。165438+10月5日,工信部部长苗伟表示,目前有数十家非汽车企业正在申请资质,未来将有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许可范围。

▲谷歌无人驾驶测试车

但是,挑战者多了,并不代表互联网公司就能轻易颠覆汽车行业的格局。其实就产品特性而言,这是一个由于现有电池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的瓶颈而被设定了边界的行业。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看到的将是一些受电池性能限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仍由人类驱动,但在产品形态或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的电动汽车产品。

第四,互联网公司优势不明显。

▲乐视在上海车展展出的概念车。

在这个框架内,看互联网公司带来的“变化”更合理。事实上,互联网公司造车的优势在于数据的产业应用,尤其是基于大量用户的各种服务和数据分析能力。具体来说,这可能会让互联网公司在各种人机交互系统、车联网等领域占据优势。再加上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这大概就是很多互联网公司刚跳进汽车行业就喊出颠覆的底气吧。

当然,这种优势和自信其实是建立在一种普遍的感性直觉上的。说到打造一款没有那么颠覆性,又有一定互联网特性的智能电动汽车,互联网公司依然没有优势,即使是在车联网领域。

▲CAN总线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各种类型的电子控制系统逐渐应用到汽车上。1986

2006年,德国电气公司Bosch开发了汽车CAN。

用于在不同车载电子控制单元之间交换数据和信息的通信协议,如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车身舒适系统,形成汽车电子控制网络。到目前为止,CAN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在车身电控和动力控制系统中采用了CAN总线通信技术。

▲特斯拉车系:车型

S车载娱乐系统各部件的信息通信通过车载局域网完成。然而,为了与CAN总线交换数据,车辆局域网必须通过一个特殊的网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要想通过互联网实现深度互联,体现实体汽车的本质属性,那么OBD系统必须切入其底层通信协议CAN总线。通过CAN总线和ECU行车电脑获取的大量用户数据,不仅是汽车企业不断提高各项技术性能、改进汽车产品的基础数据,也是准确判断车上用户行为信息、为车辆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基础。

▲基于CAN总线的汽车数据采集系统。

所以无论是基础的车辆控制系统,逐渐清晰的车联网,还是未来的自动驾驶,都依赖于大量的CAN总线数据积累。事实上,在“BAT”之前的一系列车联网产品布局中,由于缺乏CAN总线协议,无法获取关键的汽车数据和实时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因此有“车企不开放阻碍车联网发展”的论调。对于传统汽车企业来说,无论是基于安全考虑还是利益考虑,都不可能开放CAN总线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