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可能会功亏一篑。
然而,正如人们不看好商业银行的未来一样,业内人士也认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利润难以为继。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中国4万亿元刺激政策导致的企业融资饥渴。随着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停止和中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很可能会遇到瓶颈。
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后,在混业经营的政策保护下,激进的管理风格埋下了隐患。一旦宏观经济持续下行,流动性持续收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将经受更大的风险考验。
一位金融行业资深人士这样评价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的转型。他表示,资产管理公司利润翻番的根本原因只是利用了央企的特殊地位和垄断金融资源牌照,其实际的市场运作能力无法与其盈利能力相匹配。
信达地产困境
7月29日晚间,央企新大地产(600657)发布公告称,7月27日,公司以8.93亿元竞得上海松江区一住宅地块,溢价率40%,折合楼面价7022元/平方米。公告显示,信达地产全资子公司上海信达银泰置业有限公司与上海信达立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通过现场竞价方式竞得上海市松江区“国际生态商务区”15-2地块,最终成交价为8.93亿元。
国际生态商务区15-2地块是上海松江区今年推出的首宗宅基地。* * * 27家企业收到投标申请,其中9家提交投标申请并最终参与现场投标,其中不乏包括万科、金地、施琅、农工商等知名房企。
在高价拿地的同时,信达地产的业绩正在大幅下滑。2012一季度,信达地产净利润为872万元,2011为5.6亿元,净利润增长率为-90%;净资产收益率为0.14%,上年末为9.14%。净利润的现金含量为-5280万元,而2009年末的数字为299万元。
在房地产行业整体寒冬的情况下,上述表现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但信达地产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其内部管理。
前不久,信达地产投资者关系部的王先生辞职了。
离职前,他向记者分析,信达地产目前面临三大困境:一是信达地产出现在项目公司;二是项目公司在当地根深蒂固,各自为战;第三,这是一个“地方强,总部弱”的企业。“由于信达地产的大部分资产属于从建行继承的不良房地产资产,其项目布局凌乱,而不是像普通专业开发商那样有序布局和积累,项目规模不一,感觉像是一个混乱的开发。”
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财政部注资无望,总公司过于保守稳健,导致信达地产拿地不积极。“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只增加了一块地。截至2011 12 31,公司土地储备规划建筑面积约340.55万平方米,在二线房企阵营中不算大优势。”王先生说。
另一个问题是,信达地产重组后遗症频频再现。2009年消化清理资产后,信达地产于2010年进入内部调整之年。公司积极向万科、金地等公司学习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集团管控,同时大力加强成本控制和对城市、产品的研究。“但是我们自己的背景更复杂。转型要面临机构转型、业务转型、人员转型、思想转型等繁重而难以逾越的任务,以及遗留的资产处置问题。另外,我们自身缺乏商业化经验,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王先生说,这些遗留问题让信达地产慢了下来。
“市场意识不强,策略过于保守,土地储备也不充裕,所以很少关注信达地产。”7月16日,招商证券一位分析师在接受《新金融》杂志采访时表示。
“信达地产不仅仅是一个样本,更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包括人才和机制。可以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正在寻找自己的未来命运。”信达银泰一位董事向新金融透露的这些问题,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潜在的危机。
华融信托“烽火”
始于今年4月的江西赛维LDK公司债务危机,将华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融信托”)推向了火山口。
7月12日,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常委会网站透露,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江西LDK公司向华融信托偿还信托贷款的缺口资金纳入市人民政府当年财政预算的议案。
民企亏损由政府买单,在全国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反对者认为,让所有纳税人为一家民营企业的亏损买单是不公平的,政府无权随意动用纳税人的钱。而且地方政府由于卖地收入锐减,宏观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
但最终政府出钱让赛维归还了华融信托的信托资金。华融信托的5亿元借款已于今年6月28日到期,此次还款仍是赛维借新还旧。华融信托的条件是新余市人民政府出具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相关文件,贷款偿还计划纳入财政预算。在赛维公司偿还此项信托贷款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下,资金缺口将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市人民政府将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代为归还。
此后,华融信托躲过了一劫,但信托公司经营的风险却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
信托业在此轮4万亿元刺激政策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房地产的严格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因此为房地产公司融资成为信托公司最大的业务来源。此外,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中间业务,获取资金,大规模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理财产品,这也是近年来信托公司的一个资金来源。从2006年的3500亿元到2012年一季度的5.3万亿元,短短五年多时间,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增长了10多倍。仿佛一夜之间,信托业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随着信托业的快速扩张,其中酝酿的风险也开始暴露出来。
今年6月,中国程心信托30亿元的矿产信托“诚志金凯1集合信托计划”被曝出兑付风险。该信托计划于去年2月1日成立,募集资金规模达30.3亿元,认购起点300万元,存续期3年。预期年化收益率9.5% ~ 11%。募集资金的用途为投资山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该信托产品的风险不仅在于能源集团王的巨额私人负债,还在于信托产品对应资产的有争议的采矿权。因此,中城信托陷入了赎回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