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时代的河流》有感
看了千古的河流,1皇帝和将军,皇室贵族,这样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大让老百姓很难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人民说话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为他们书写历史,传给后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书《古往今来的河流》实在是不可多得。
在历史上,王先生追求用温和而柔和的笔触来阐释艰深的理论。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今天的历史读者和旧时代的读者不一样了。在这个平民化的时代,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可能会有很大比例对历史感兴趣。”现在我们并不都是帝王将相的后代,也无法从成功人士的族谱历史中得知我们来自何方。所以,许先生所做的,是为人民立传,为全社会留记忆。
在《长河》中,徐先生把中国文化比作长江、黄河,把世界文化比作海洋,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最终形成多元复合的中国文化体系。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通史》的启蒙,将这一过程视为中国文化圈的不断扩大,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系统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和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浪潮的跌跌撞撞过程。这种划分已经超越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传统断代技术。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先生将叙事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转折与发展。这种魄力和视角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千年历史,江河长存。在徐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就如同帝王之于普通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是后者无法相比的。正如王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距离,文化是中距离,政治只是短距离。”但是,今天很多学历史的人似乎把这句话翻了个底朝天。最近出版的许多历史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笔墨,自然地理更是无人问津。当今最畅销的历史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都离不开这种格局。因此,王先生在历代河流方面的努力,不仅填补了中国通史的一定空白,而且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看了《古往今来》之后,我记得特朗普访华的时候参观了故宫。特朗普问,中华文明是不是从来没断过?指着故宫的地面,似乎在暗示这是外族清朝的宫殿,而不是你们汉政权的宫殿。
其实中国人也有一种说法,悬崖山之后就没有中国了。
中国的正史一直是以汉族的文化史观为基础的。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史,只喜欢看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篇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王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得到确立和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片段。而对于那些汉民族兴盛衰落的低谷期,比如五乱、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他们就是不想看,更别提晚清以来的苦难历史了。
但《永恒之河》的作者提醒我们,不能从单一的中国文化视角来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本身也一直在变化发展。虽然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为我们奠定了基础,但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比如佛教加入后,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比如胡夫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等等。北方狄谢荣是东方的蛮族,一开始并不是贬义词。战争是一种极端的交流和融合手段,是一种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刻,产生了像揉面一样的新变化。这种吸收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见。没有这些变化,中国文化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南宋时期,胡华严重的北方地区,因为缺乏儒学入仕的理想渠道,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的科学发展。元代大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空前发展。
中原对东部和南部的融合是温和的,因为都是农耕文化,而对西部和北部的融合则有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重复。到了近代明朝,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拉大了南北经济差距,并一直维持至今的南北差异格局。现代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带来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
北魏、元、清统治阶级的中国化过程伴随着中国文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新元素的加入。简单地说汉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傲慢和片面的,中国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收变化。
我们不仅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被汉族视为中国一部分的异族统治时代。这本书在谈到明朝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上,明朝之后是明朝。这时,元朝统治者的后裔回到了草原,建立了后来的元朝。我们一般不重视。我们通常不把辽、金、等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国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就像崖山之后没有华夏一样狭隘。笔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的又一个南北朝,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反清复明或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对于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我们还是会站在汉族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这不符合很多民族的价值观。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非常客观的讲述了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变化,有很多我以前没有想到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我们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为什么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我们错过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以前学历史的时候讨论过的,徐老师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许倬云先生,谢谢你带给我许多新的观点。
对永恒之河的思考3最近,我读了许倬云的《永恒之河》,颇有收获,所以我写下了一些笔记。
我赞同徐先生把文化发展比喻为江河汇流,流入大海: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发源于雪山之巅,千万条河流在此激荡、碰撞、交锋,然后融合、消化、东流,最终汇入世界文化组成的大海。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圆融包容。在中国整个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不断的冲突和融合中形成的。进入近代后,在与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中完成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转变。
中国文化起源于石器时代的涓涓细流,到了夏商周时期,北方文化初步汇成一股溪流,开始与南方文化交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对抗、大融合的时期。到秦汉帝国的建立,中国文化得到了统一:儒家思想和二元动态互补的哲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向,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模糊系统论则将儒家思想提升到了宗教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开始兴盛,并与儒家思想融合,成为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三大基石;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乌芒化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北方的羌、氐、鲜卑族不断汉化,融入中国;隋唐帝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放、多元和包容时代。五代政治分裂导致朱在宋代探索内圣外王之道,创造了理学,也是中国文化内向封闭的开端。元朝的短暂统治使蒙古进一步汉化。明初,表面的辉煌,实际上朱成的理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桎梏,而到了明末,这种僵化封闭的文化体系已经积重难返;自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现代工业文明,中国文化一直很脆弱。五四运动由此脱离传统,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渐进温和的“改革”(实业救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立宪运动)失败,激进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失败,帝国模式、日本模式失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成功了;中国努力了,中国文化义无反顾的抛弃了过去。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热切地吸收和学习西方文明。它在建国前30年向苏联学习,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试错探索,也走了不少弯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后,中国现在正走在伟大的征程上。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中国文化的重建,我们都还在路上,中国人民应该有信心,也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这个使命不是简单地向美国学习,向美国学习,向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学习,而是要充实自己,壮大自己,最终建设自己。同时借鉴中国文化的历史深度,在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中重塑自己,承担起融合世界文化的重任。
自19世纪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从贸易全球化开始,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经济殖民、武装侵略、种族灭绝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冲突和对抗,实际上是一个强大文明征服和同化弱小文明的过程,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法则是这个过程的推动力——残酷但高效。同时,弱势文明虽然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但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们对主流文化起到了一定的补充和涵养作用,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世界文化体系。毫无疑问,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自由主义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政治优势,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与世界其他文化不断冲突、包容和融合。
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有这样的容纳和消化能力,现在新的中国文化也有能力覆盖世界。看到这一切,我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