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和6787的对联

上联:2345;

下行:六七八九。

水平批:南北

关于这幅对联的传说有几种版本:

一.吕蒙正版本:

相传此联为宋代吕蒙正所作。吕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生活窘迫。有一年春节,家里缺衣少食,冷清无人,吕蒙就写了这副对联。这幅对联巧妙地运用了“隐字”的修辞手法,上半部为“一(和衣)”,下半部为“十(和食)”。以“南北”“一无所有”的横向批判,含蓄地表达了早年“缺衣少食,一无所有”的窘境。

二、张秀才版本:

很久以前,有一个贪得无厌的县令,在乡下横行霸道,残害百姓。当地人很悲惨。但是坏县令利用他的权力镇压人民,禁止他们报道对他不利的实际生计。然而消息传到京城,皇帝派钦差前去打探。

县令得到消息后,派爪牙到处恐吓百姓,要求他们在接受钦差大臣质询时,说出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之类的话。他还特意派人给百姓送去一些鱼,让他们在钦差到来的当天挂在门口。

张秀才决心让钦差大臣知道真实情况,于是有了主意。

他去见县令,说:“等钦差到了,王要在他家门前贴一副对联,让他知道我们这里衣食无忧。”

县令问:“你怎么写?”

张秀才说:“第一部是2345,第二部是6789,横幅是南北。”然后,他解释说:“阁下不是要我们告诉钦差大臣,他有充足的食物和衣服吗?我的第一副对联是说有2345套衣服,第二副对联是说有6789种食物。横幅的意思是房子位于朝南的好地方。”

县长一听,非常高兴,点头称是。

钦差到的当天,张秀才就在门上贴了这幅对联。写法很独特:第一副对联“2345”上面有一个字的空格,第二副对联“6789”下面又有一个字的空格,横幅“南北”前后各有一个字的空格。

钦差路过书生家,看到这幅对联,稍加思索便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便用心暗访,查出了这位县官的恶行,并革职查办。

三、青春版:

姑苏知府又凶又狠,弄得百姓衣食无着,怨声载道。

有一次,听说皇上要来姑苏城。在皇帝到达的前一天早上,一个年轻人在南门牌楼上贴了一幅对联。第一联是“2345”,第二联是“6789”,横匾是“南北”。招牌下人山人海,却没人看得懂。

第二天早上,皇帝到了,看到那一对后,不明白它的意思。

皇帝写了一封信,谁能解开这幅对联,就加倍奖励。

这时,小伙子上前说:“左翼对联2345,缺一个,取一个字的谐音,意思是衣服,就是缺衣服;右联六七八九,少十,取十字谐音,是食,即少食;横匾上只有两个字,南北,东西,南北,没有东西,说明百姓再也没什么可讲的了。包干对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一无所有。这就是知府给百姓带来的好处。请皇上为黎巴嫩人民说话!"

知府听了,跪在皇帝的脚下,大声求饶。皇帝呢?虽然很佩服对联的精致,但认为对联是在公然诅咒知府,影射自己,让哑巴们无言以对。我把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知府身上,命令人们将压迫鱼人的知府斩首。

四、教学版:

六年级毕业抽样测试中有一道题:郑板桥任县令时,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年关将至,郑板桥带着随行人员进行了一次私人访问,走到一户农民的家门口。我看到门上写的这副对联,是由“2345”组成的;下行“6789”;追问“南北”。郑板桥看了之后,让军官们回去拿些衣服、食物和银子。军官们把它们带来后,郑板桥把它们交给了农夫,农夫的主人感激不尽,连连磕头。

问:为什么郑板桥给农场主送东西?

评卷时,老师们被学生写的答案惊得前仰后合,什么都说,但大部分都配不上。当然,也有很多聪明人或者学生正确认识了这幅对联。毫无疑问,他们缺衣少食,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