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说去年亏了8亿?GAAP和非GAAP的区别为什么这么大?
首先,我们来看看JD。看看刘先生是否在胡说八道。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不一样,财务报告很详细。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根本看不懂,和证监会只是一个工作。
嗯,刘的言论还是有出处的,但是他是怎么从94亿的净亏损调整到亏损8亿的呢?财务报告中也有说明:
在具体解释之前,先简单说一下。
公认会计原则和非公认会计原则的区别
:GAAP就是简单的GAAP。在美国上市时,接受使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做账和出具财务报告。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是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中国会计准则,而是指企业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基础上“加工”的财务报表,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因为是根据我们公司的实际情况自己打补丁的,非GAAP层面的数据和其他公司的数据没有可比性,只能用于内部分析,可以简单的比作使用EBITDA和净收入的目的。
至于调整的内容,基本都是一些非现金、非常规的一次性支出。至于第一个SBC(股权激励),基本上是各大互联网公司调整财报的标准。员工和高管就是这样致富的。
■基于股份的薪酬
■资产和业务收购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
■与股权投资交易相关的收入
■权益法投资收益的对账项目
■优先股赎回价值增值
■商誉减值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各大公司的高管在讨论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时,基本都是用非GAAP来衡量的,GAAP报告的作用似乎就是提交给SEC备案。为什么?非GAAP数据真的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吗?不止我一个人有这个疑问。美国投资者,包括FASB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提出了关于非公认会计原则的问题,并为你设计了一套指导方针。不一定要自制自己版本的《家造》,肯定有造假。一个好事者对标准普尔500公司做了一个统计,惊讶地发现最近10年非GAAP计算的EPS比GAAP更赚钱。[注2]
下图是标准普尔500公司2015年度的GAAP利润和整体经济收入下降,但非GAAP利润增长了6.6%。[注3]
拿JD来说。COM的财务报告为2015为例,如第二张图所示:
最大的调整是62亿无形资产和其他投资的减值,其中一半来自关闭Paipai.com的失败投资。
第二大是最常见的SBC,股权激励654.38+0.2亿元。在2015年度报告中是这样写的:由于刘先生仅获得年薪1元,且在未来10年内不会获得任何分红,故给予2600万股,行使价为16.7美元,10年内不给予新的激励股。你认为董强很可怜吗?如果10年股价不上去,你只能拿到10元的工资。但如果看2014年这一项,董事会直接给了刘先生37亿元的股权激励。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JD.COM亏损50亿元,而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居然神奇的盈利3.6亿元。
关于股权激励:
非GAAP是最常见的,也是经常大头的一种,国外也有很多争论。主要的争论是股权激励是不是费用。该不该调出来?在2004年之前,当时的美国GAAP不要求SBC作为费用报表。2005年后,FASB要求将这一项目作为支出列入报表。要知道,那些互联网公司,包括一些非互联网公司,每年都是高得惊人,纳入利润表后,基本没有盈利的希望。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就自己处理,以剔除这部分的财务报表作为业绩评价的标准,委婉点说,更能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
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巴菲特对此有异议。
一些
几年前,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答案
回答:“如果期权不是一种补偿形式,那它是什么?如果
补偿不是费用,是什么?如果费用不应该去
在收入的计算中,他们到底应该去哪里?"
关于这一点有很多讨论。谷歌有10万条记录。我只从最简单的方面理解。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管也不是傻子。如果每年发那么多股权激励都不值钱,为什么员工还愿意接受?即使像董强,10年你也只拿1元工资?这对于公司来说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巨大开支,而且与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类似于奖金。对于股东来说,相当于稀释了自己的股份,当然权益也相应少了。有时,公司甚至不得不花真金白银从市场上回购股票,以兑现这些股权激励或弥补稀释的股票,以维持股价。至于如何合理确定SBC报表中的金额,是否应该每年摊销等等,这是FASB应该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不同意刘的说法,我们去年只损失了8亿元。拍拍的投资失败是谁的错?给自己的股权激励算在谁的头上?
【注1】刘又看了一遍央视视频,只说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账面亏损94亿。没有提到8亿,但是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刘提到真正的损失只有8亿,包括央视财经自己的微博。是被掐断了,还是在现场私下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