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阿帕网?

与许多人的想象相反,互联网并不是某个精心计划的结果,互联网的创始人也绝不会想到它能有现在的规模和影响力。互联网诞生之初,谁也想不到它的商业用途,更别说进入千家万户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苏冷战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实施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资金的刺激和公众恐惧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普遍认为,能否保持科技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科技的进步依赖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资助的研究中心,包括纯粹的商业组织和大学,都拥有美国新兴计算机行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设备。与此同时,计算机中心互联中* * *共享信息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只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前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国家军事指挥就会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由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一些指挥点被破坏后,其他点仍然可以正常工作,这些分散的点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络取得联系。

为此,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长期召开科技顾问会议,正式向国会提议成立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高级研究计划局的简称,ARPANET由此得名)。该局开始研究建立一个在受到核攻击的情况下仍能连接国内重要军事基地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

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经过近10年的探索,在196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所等四个站点实现了历史性的连接,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并将其命名为ARPAnet。同年,互联网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征求网络用户意见的文件,形成了互联网向全网用户发布工作文件的主要形式,奠定了互联网开放式发展模式的基础。

当初ARPANET在军事要求上被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技术上也不具备对外推广的条件。随后,互联网的主要功能相继问世,包括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73还实现了美国到英国伦敦的第一次国际连接。

65438年至0972年,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上,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鲍勃·凯恩(bob kane)向超过1000名代表演示了40台机器之间的ARPANET通信,引起了轰动。然而,因特网的基本功能,如电子邮件,只能在阿帕网的不同节点之间进行。会议决定创建一个协议,使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网络能够相互通信。1974年,鲍勃·凯恩与斯坦福大学的文顿·瑟夫合作,提出了著名的TCP/IP协议。

IP是互联网上的通信协议,TCP是传输控制协议。TCP/IP协议规定了网络上的所有通信设备,尤其是主机之间的数据交换格式和传输方式。TCP/IP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也是计算机数据封装和寻址的标准方法。在数据传输中,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有两个信封。

TCP和IP就像信封一样,把要传输的信息分成若干段,每段塞进一个TCP信封,在信的封面上记录有段号的信息,再把TCP信封塞进一个大的IP信封,送到互联网上。在接收端,TCP软件包收集信封,提取数据,按发送前的顺序恢复它们,并检查它们。如果发现错误,TCP将要求重新传输。因此,TCP/IP几乎可以无差错地传输数据。

TCP/IP协议不再被视为保密技术,而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通信协议。因此,许多网络公司为了使自己的软硬件产品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应用,都在自己的软硬件产品中加入了对TCP/IP协议的支持,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了带有TCP/IP协议通信模块的UNIX操作系统。此后,TCP/IP协议被高级研究计划局认定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终于诞生了真正的互联网。

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网络。美国的维克森大学创建了一个致力于集中研究计算机科学的网络,然后一些单位和学者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CS网络。北卡罗来纳大学建立了传播网络新闻的计算机网络新闻组。现在,新闻组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工具集的最大组成部分,并能为所有互联网用户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纽约城市大学也建立了一个比特网络来传播消息。

同时,汤姆·贾尼斯专门为个人电脑设计了一个公告板系统(Fide BBS)。随后,他建立了一个网络系统——Fide network,通过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将所有的Fide BBS连接起来。因为这个网络是以个人电脑为基础的,而个人电脑遍布全球,Fide网络连接了各类用户,成为互联网中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

将不同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就成了“网间互联”,英文称为“Interconnect networks”,简称“Internet”。未来,相互连接的整个网络将被命名为“互联网”。

在1969的实验中,网络只有4个节点,在接下来的20年中,网络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1989年突破65438+万台,1990年超过30万台主机。也正是在1990年,现代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