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贵生带领村民跳“龙门”的结果是什么?

万里黄河九曲曲折折,经山西河津出晋陕峡谷,水面豁然开朗。岸边是龙门村,“鲤鱼跃龙门”传说的发源地。

千百年的传说,诉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西省河津市清涧街道办事处龙门村村支书袁桂生,让传说成真。20多年来,袁贵生带领全村人转变观念,发展产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7万元,使他们老有所养。

龙门人跃过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龙门”。

人民致富带头人袁贵生光荣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为长期设置一个“门”:村办工业蓬勃发展

龙门村位于黄河岸边。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渡口,一度商贾云集,繁荣昌盛。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龙门村的地位下降了。

如何让村民富起来?龙门村的人和山西其他农村一样,看中了炼焦。1996年,袁贵生当上了村支书,把村里年产2.5万吨的焦炉生产线增加到22万吨,再增加到60万吨。

同时,在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龙门村兴办了水泥厂等企业。

那段时间,山西的村办企业下大力气上马小煤矿、小高炉、小水泥厂等污染项目,几乎村村点火,家家户户冒烟。难能可贵的是,龙门村办企业一直设立“闸门”,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标准进行生产。

“你受苦了吗?没有”袁贵生说,“当时全县有60多家焦化厂,现在能开工的只有五六家;全县有40多家水泥厂,现在只有一家龙门。”

近年来,龙门村再次寻求转型,以“玉凿龙门,鱼跃龙门”为主题的黄河历史文化为抓手,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向旅游业的转型。

在此期间,袁贵生每天都会游览黄河,正在进行的修复工程将重现龙门村的历史魅力。“明年主体工程完工,将成为吸引山西、陕西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袁贵生说。

“开门”迎客:小村庄发展壮大,远近闻名。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龙门村已经成为山西有名的村庄。村办工业已经发展起来。下一步是什么?

与一些名村相比,龙门村并不满足于集体经济,而是积极探索集体控股、村民入股、联户入股甚至引进外资。在保证集体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百花齐放,小村做大格局。

“不同的所有制就像不同的汽车,有的跑得快,有的拉得多。只有合理部署,村子才能发展得更快。”袁贵生表示理解。

2012龙门村引进安徽合肥某企业建设高端颜料炭黑生产线。原来村里生产的一吨炭黑只能卖五六千元,深加工后的一吨新产品可以卖到几百甚至几十万元。

此前,龙门村主动与国企合作,开发村里的煤矸石、矿渣等工业废渣和废气。借助国企的设备、技术、人才优势,迅速实现了产销两旺,提高了利润空间。重组后,企业利润一度占到村集体经济总利润的四分之三。

如今,这个原本只有3600多人的村子,已经有了六七千人口。来自河南、安徽、甘肃等十几个省份的农民工和管理人才在这里扎根,甚至有美国、法国、伊朗的专家在村里长期居住。

48岁的杜世东来自甘肃,是村办企业的车间副主任。他的儿子和女儿在龙门村长大,说的是地道的山西话。“村里给了我一套房。前年在村里又买了一套房,准备给儿子结婚用。”杜世东开心地笑了。

有责任,敢担当:带领村民“跃上龙门”

在老支书袁桂生的带领下,龙门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截止2016年末,龙门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达到15亿元,年产值28亿元。如今龙门村每年分红三次,65438+10月按人口,6月按股权,9月联户分红...龙门村的人每年持股分红,村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

记者看到,现在,龙门村的人们实现了住有所居。村里补贴后,每户只要4到7万元就能搬进楼里。龙门村的孩子接受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免费教育;村民

在国家报销的基础上,其余住院费用由村集体报销,村民看病不花钱;该村还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补贴...

目前,全村70岁以上老人500多人,80岁以上老人58人,百岁老人1人。“日子过得不错,每年都可以去旅游。北京上海桂林我都去过!”71岁的侯满意地说,老人面色红润,身体健壮。

“当干部有担当,敢担当,能实干,带领群众富起来,过上好日子。”袁贵生说。

干部要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