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航物流业的“短板”在哪里?

大连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哪些「短板」?离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有多远?如何加快我市物流业转型,实现更大发展?一直以来,这些都是我市广大港航、物流企业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日前结束的我市港航物流高级研讨班上,来自全市100家港航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各抒己见,* * *破解大连物流发展重大问题。

从单纯追求吞吐量到构建物流网络系统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来看,下一代港口将成为世界资源的配置中心。因此,大连港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过程中,必须从单纯追求港口吞吐量转变为建设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物流网络体系,这已成为我市港口、航运、物流企业的学问。

中海集装箱运输大连有限公司经济学家张立鹏认为,首先要建设一个面向东北亚的枢纽港,即按照建设第四代港口国际模式的要求,通过新增泊位、开辟新航线、完善设施和功能,使大连港的软硬件设施、通关水平和服务环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完善配套功能的具体措施方面,中国外运辽宁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林提出,在港口内或附近投资各类仓储站和配送设施,完善船代、货代、信息、陆运等配套功能,方便第三方物流企业租用各类设施开展物流业务,为货主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

开展多式联运,重建物流供应链,共同发展港口与腹地经济。

在建设东北亚枢纽港的基础上,构建以港口为中心辐射内陆腹地和海上腹地的物流网络。港口应积极与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合作,形成高效的物流链,并将其投入集装箱多式联运。张立鹏建议,在辽西、蒙古国东部新建内陆无水港,完善部分地区铁路设施和班期密度,建设快速通道的铁海联运,形成以大连港为节点的北向国际集装箱转运通道;参考铁路政策模型,大连方向公路运输不等距离但等量收费;重点支持疏港铁路、大窑湾集装箱枢纽站、东北集装箱双层重载列车、东部边境铁路建设发展。

同时,港口周边将形成大规模的经济腹地。从供应链整合的角度,再造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将港口与腹地整合为以保税区为载体、物流通道为纽带、内陆港为重要环节的多层次物流服务链,实现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港口融入国际物流体系

目前,许多跨国物流企业已经实现了“一流三网”,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港口融入国际物流体系,以不断增加贸易机会。

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海辉(大连)软件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健指出,智慧物流不可或缺。智慧物流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第三方利润来源,还可以提高我市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王坚进一步解释说,所谓“智慧物流”,就是通过快捷的手段将信息流汇集到一个跨域的运营中心(CDOC),实时管理流经不同领域的重要信息流和各种指令,如海陆运输、码头使用、交通流量、物流配送流程、货物移动流程、物流节点状态等。之后通过整理、归纳、分析,针对各个环节的问题,提供更科学的决策,采取有效的行动。

大连远洋运输公司高级经济师丛剑建议,港口应具备物流信息港功能,利用条形码、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和有效客户反馈、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客户、相关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充分互联和共享,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