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事迹

历史上的李鸿章

林志波

历史上的李鸿章绝不是《走向* * *》中美化的那样屈辱出众,而是一个没有气节,没有好的历史小丑。

这几年有些电视剧很好看,剧情跌宕起伏,表演也很棒。观众不仅爱看,还津津乐道,称赞其为突破性佳作,如《雍正帝》、《走向* * *》等。然而,精彩的剧情所掩盖的严重的历史观和思想倾向问题却被人们所忽视。比如一个开历史倒车、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的专制暴君,被雍正帝吹捧为努力为民的贤君,而妥协卖国、劣迹斑斑的李鸿章,则被《走向* * *》美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开始我不知道李鸿章恶心的奉承是什么意思。后来看了《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得知作者是《走向* * *与和谐》的策划者之一。我这才明白他们的思想倾向和意图:凡是办理洋务,特别是对外妥协的买办人物,都要美化,否则就要丑化,所以不惜歪曲历史。

事实上,历史上的李鸿章绝不是《致* * *》中美化的那样屈辱尊贵,而是一个没有气节,没有好报的历史小丑。

北洋舰队失去了他的老师黄海。

李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办洋务,最大的洋务就是买洋船,组建北洋水师。为了这支北洋水师,清政府一共花了一亿两白银,装备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铁甲船,结果却是惨败。李自诩北洋水师“攻守多方,备战奥运”,“开了十六炮,达到十五”,但实战命中率极低。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被射11.17发,北洋舰平均被射107.71发,北洋舰队的火炮命中率还不如日本联合舰队1/9。北洋水师之败,归咎于李鸿章的“弃战护舰”策略,而这一策略的实质是李将舰队视为自己的私人武装。愚蠢自私的“弃战护舰”不仅没能救回船,反而让舰队在威海港等死,被日军消灭。如果不是李鸿章的愚蠢和自私,甲午战争的失败绝不会如此悲惨和可耻。阿清公使文愤怒地哀叹:北洋水师“浪费了钱,却打不了仗”

甲午战争失败后,如果李鸿章等人有胆识、有见识、有决心,不与日本媾和,而是迁都Xi安与日本打持久战,就不会签订像《马关条约》那样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经过甲午战争的消耗,日本当时的国力不可能和中国打持久战,西方列强也不会坐视日本深入并垄断中国腹地。总之,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必然的,但如此惨烈,对中国造成如此深重的伤害,李鸿章几乎无法谢罪。有人以清廷腐败、国力衰弱为李辩护,但即使在那个年代,左也在力挽狂澜、平定新疆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李对国家的妥协和误解不能完全用时代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性来解释。

我们来谈谈李的就业问题。在官场上,李着力培养儿子李和养子盛宣怀,他们的任人唯亲几乎是毫不掩饰的。甲午战争中,李起用了两个老乡,一个是军长叶志超,一个是水师提督丁。这两个人,一个怕死,临阵脱逃,致使入朝清军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一个不懂海军的平庸无能,导致北洋舰队在黄海一师失利,一败涂地。

“宰相合肥瘦于天下”

那么,李的品德是怎样的呢?许多材料证明,李靠洋务发了财,成了大官僚、大买办。留美重要洋务官员称李“死时私产四千二百万”,并盛传“宰相合淝薄于世”,可见李在民间的口碑之差。1895年,翰林院张謇等人联名上书朝廷李鸿章,揭露:“...日本船只被释放,日本煤炭被运到开平,日本间谍被抓获,军械所多年来存放的枪支经常被警卫偷去变卖。.....有几百万银子,存在日本茶山煤矿公司,伊兹在日本各岛开了洋行……”李鸿章作为朝廷高官,对日本的侵略听之任之,只顾自己发财。李氏父子既然是这样的人,难怪甲午战争后日本与中国谈判《赔款条约》时,专门要求与李氏父子谈,拒绝清廷派出的其他人选。

最能说明李鸿章人品的是,他在1896年赴俄祝贺俄皇加冕时,与中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并收受巨额贿赂。美化李鸿章的人一再否认这一点,证据只有俄国财政部长维克托回忆录中的一句话:“我必须说,李鸿章是被俄国政府收买的,这种谣言毫无根据。”但沙皇东宫的档案证明,维克多没有说实话,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并收受贿赂是真的。密约签订后,维克多和李鸿章私下约定。只要秘密协议能够顺利实施,李将获得300万卢布(约合654.38+0.9万美元)的奖励。

国内有人对李鸿章在当时发给总理府的电报中数次为俄国恐吓清朝感到不解。其实也就不难理解,李都被贿赂了,怎么能不吃里扒外呢?据中俄道生银行董事长德米特里·乌赫托姆斯基的回忆录《胜清方略》记载:“中俄密约签订后第二天,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罗曼诺夫、乌赫托姆斯基与总经理罗启泰签订协议,向李鸿章付款。根据协议,第一笔654.38+0万卢布在清帝下令修建中东铁路后支付,第二笔654.38+0万卢布在铁路合同签订、铁路路线确定后支付,第三笔654.38+0万卢布在铁路工程完工后支付。这份议定书并没有交给李鸿章本人,而是被俄国财政部作为绝密文件收藏起来了。”这笔钱作为专项资金,存放在中俄道森银行,由财政部总务室管理,名字叫“李鸿章基金”。据记载,俄国曾三次向李鸿章和李方静行贿,其中一次是由俄国公使吴克·托穆亲王向李鸿章行贿。根据俄国财政部档案汇编的记载,李鸿章接受了沙皇俄国1702500卢布的贿赂(有记载说李鸿章当天派人去取存单,取钱)。据我所知的《李——北洋杂记》记载,李鸿章的儿子李曾抱怨“俄国人用很少的钱办大事,老头子替他们挨了很多骂,到头来跟个乞丐一样”。

事实上,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收受了俄国的另一笔贿赂:1898年3月22日,俄国给李和宰相衙门张各贿赂50万元(张实际收受25万元),以促使中国尽快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和后来的旅大租地条约。李鸿章在俄国人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实际上使辽东半岛成为了俄国的专属殖民地。可见李鸿章受贿卖国有多方铁证。威特的否认是为了掩盖俄罗斯政府在贿赂方面的不光彩行为,不可信。

抛开其他不说,单这一笔受贿和叛国就足以证明李鸿章品质的败坏。相比之下,当时另一位官员徐景澄负责中东铁路的谈判。俄国人答应每月支付65,438+05,000两白银作为办公费,许可以随意支取,以此在中东铁路上捞取好处。不从,许将奉到衙门的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两银子交与太守。这件事说明了两件事:第一,俄罗斯习惯了贿赂战术。俄国为了获得在中国的利益权,仍然贿赂重要官员李鸿章,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二,与徐、李相比,他们犹如冰炭,如隔云泥。有了三品,他们懂得了爱国和拒绝贿赂,保全了自己的人格。而李身为首辅大臣,居然为了金钱出卖祖国利益,实在可耻。了解李性格的清廷官员在他出使俄国之前就很担心。比如张柏芝在给慈禧太后的奏折中说:“李鸿章无意抗煞...李鸿章此行将托于俄国。”事情的发展很不幸的被张说中了。

至于生活,有人吹捧李鸿章简朴,这也是站不住脚的谎言。相反,李热衷于享受洋酒、咖啡和高档洋货。据梁启超《李鸿章传》记载,李“每餐提供两只鸡的精汁,在朝鲜接受医生检查,经常通电。”就连《走向和谐》的导演也承认李鸿章生活奢侈,喝的水是从荷兰进口的。

有人奉承李鸿章,说得好听点,拿着鸡毛当箭,拿着乌龟当圣人。这是歪曲历史,欺骗观众,暴露了一些人的思想本质。

人民论坛(200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