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合作背景
1.市场需求催生了银保合作。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和低通胀率使得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复杂的投资工具比低收益的银行存款更具吸引力,人们对长期高收益的金融投资方式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保险行业,消费者通过阅读专业报刊,对保险业务中不同产品的收益水平有了更好的了解。同时,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消费者越来越需要尽可能在某个地方购买金融和保险产品,以减少购买产品的时间。这种最早发生在商品市场的消费模式,逐渐占领了银保服务市场。银保合作后,消费者可以在一家金融机构获得所有金融服务,迎合了消费者“一次买够”的心理。为了节省消费者的时间,金融机构也尽量简化产品销售方式,缩短在柜台介绍和销售产品的时间。
2.金融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银保合作的内在动力。银保合作后的发展增强了银保之间的竞争优势。对于银行来说,发展银行保险业务,一是可以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获得额外稳定的收入,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同时,由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盈利周期不同步(银行的盈利一般以财年为单位,而保险公司的产品尤其是寿险的盈利需要5年以上),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产生的盈利周期不同步有利于银行缩小其收入的波段。第二,通过销售保险产品,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多元化产品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对金融超市的消费需求,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第三,银行不仅可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进入利润丰厚、增长潜力巨大的寿险市场,大幅提高销售收入,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还可以降低银行风险,同时为银行管理享受税收优惠的巨额保险资产开辟了可行的渠道。第四,有利于银行朝着为客户提供终身金融服务的目标发展,最终实现金融保险服务一体化。第五,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固定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银保合作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一,保险公司可以有效利用银行众多的机构网点拓展业务,利用银行拥有的大量客户群体推荐保险产品,然后通过自身的优质服务赢得社会和客户的信任,让银行客户同时成为保险公司的客户,通过业务合作覆盖市场和客户,既可以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又可以降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第二,银行有优秀的品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关系。保险公司借助银行的品牌和形象优势,将有效缩短产品与客户的距离,相当于对银行现有的基础客户群体进行重新开发。如今,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正逐渐成为我国个人寿险的重要销售渠道,并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回报。第三,保险公司可以降低分销成本,利用金融机构、人员和柜台,这样可以降低保险公司产品的营销成本,也不需要管理销售人员。他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银行资金结算的优势,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由于银保合作具有节约成本、适应客户需求、增加收入的双赢效果,能够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双方都有合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3.现代科技进步为银保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银行和保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实现银保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银行保险对大量客户信息的处理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节省了交易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对全面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现代科学技术为银行保险的合作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4.金融自由化为银保合作提供了制度安排。在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金融分业管理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抑制了金融业的发展。英国早在1986就通过了1986的金融服务法案;日本在1998通过了金融体制改革一揽子法案;美国在1999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些法律都调整了金融体系,建立了混业金融体系,试图通过促进金融业的有效竞争来提高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全球金融自由化和改革的浪潮使得各国政府逐渐放松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保险和证券之间的传统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混业金融体制为银行保险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