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大同机车厂的发展史?

历史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铁道部根据铁路里程、路网密度、枢纽设置等因素,开始调整机车车辆行业布局。在对原有机车车辆工厂进行合并、调整和改造的同时,各地和其他地方新建了一批工厂。同时,为配合我国机械工业一五期间(1953-1957)的建设部署,以发展冶金设备、发电设备、运输机械、金属切削机床等重工业制造为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骨干企业。根据这一安排,中国政府建设了70多个重大项目,投资超过10万元。为了填补专业铁路机车厂的空白,成立了大同机车厂,这是一五期间654.38+056重点项目之一。同时建立了其他机车车辆工业,包括长春客车厂、长春机车厂和株洲卡车厂。

1954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第一机械工业部成立“大同机车厂筹备处”。经调查论证,于9月3日1954决定在山西大同兴建大型蒸汽机车制造厂。1955 10 6月10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管理局将大同机车厂筹建处更名为“428厂”。随后,于3月27日1957获准取消“428厂”代号,正式更名为大同机车厂。虽然“428厂”这个名称才使用了不到两年,但是大同人用“428”来称呼大同机车厂还是很常见的。与大同机车厂一起成立的大同机车高级技工学校,至今仍俗称“428技校”。

蒸汽机车生产

大同机车厂生产的第一台机车——和平号3501

前进101机车生产铭牌现藏中国铁道博物馆1957。17年8月5日,大同机车厂破土动工。当时生产区总用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设备总数近2800台。设计生产规模为每年生产建筑蒸汽。由于1958开始的大跃进的影响,对铁路机车的需求急剧上升,大同机车厂在车间完全建成之前就开始了机车的试制。1959期间,大同机车厂根据大连机车车辆厂提供的图纸开始试制和平干线货运蒸汽机车。1959 65438+2月26日,大同机车厂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和平3501试制成功[3]。到1964,大同机车厂根据中国铁路的实际需要,全面改进了和平机车的牵引热工性能,重新设计了机车锅炉,增加了烟幕。1964年9月28日,第一台新河扁平蒸汽机车(车号HP101,后改为前进101)在大同试制成功,命名为前进机车。1965年4月,大同机车厂被铁道部指定为前进式蒸汽机车唯一生产厂家,开始批量生产。从此,前进号机车作为中国功率最大、效率最高的蒸汽机车,成为当时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的主力蒸汽机车。由于前进机车与大同机车厂关系密切,大同机车厂所在地也取名为“前进路”,厂歌叫“前进歌”,厂报叫“前进报”。

到1979年8月20日,大同机车厂制造的先进蒸汽机车累计产量达到3000台,获铁道部奖励。1980年,大同机车厂进一步创造了新的生产记录,创造了年产325台蒸汽机车的新水平。1984年3月,大同机车厂突然接到铁道部“紧急生产30台前置式机车,确保安徽至江西新线开通”的紧急命令。由于铁道部要求皖赣铁路于同年6月1日全线贯通,要求大同机车厂在5月15日前完成30台前置式机车的制造任务,交付皖赣线使用。一台正向机车从投产到组装成机车需要52天。如果每天造一台机车,需要82天。此外,调整生产流程和完成工程机车的转换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大同机车厂却掀起了“勇往直前,保皖赣”的竞赛热潮。75天后,30辆崭新的前锋机车准时开往新的皖赣线,投入运营。1985年,大同机车厂根据建设蒸汽机车不断上升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开始进一步改进设计,并于1986年研制出首台“建设B型”蒸汽机车(JS-8001)。

大同机车厂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大型干线蒸汽机车生产厂家之一,从1970s到1980s,吸引了世界各地数万名蒸汽机车爱好者。为满足国内外蒸汽机车爱好者的要求,大同机车厂、铁道部、山西省等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大同国际蒸汽机车节”和“中国历代蒸汽机车巡回展”于6月65438+9月0988日至6月17日在山西省大同市举行。截至10月20日1988,10,大同机车厂共制造各型蒸汽机车5571台,覆盖全国21个铁路局,116台机车。1988年底,大同机车厂根据铁道部指示,停止生产大型干线蒸汽机车,改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1988 65438+2月21最后一辆干线蒸汽机车前进7207出厂。同一天,大同机车厂也举行了隆重的改装仪式。

内燃机车生产

大同机车厂生产的第一台东风4B型内燃机车。大同机车厂在生产蒸汽机车的同时,也在其他方面发展。早在1960年代中期,大同机车厂就开始尝试研制内燃机车,并于1965+05438+05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编号为ND-0032的东风内燃机车。1969 65438+2月,大同机车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长征”3000马力燃气轮机车[5]。大同机车厂于1986正式开始批量生产内燃机车。9月22日,1986,大同厂制造的第一台东风4B型内燃机车(DF4B-6001)剪彩。9月26日,1997,大同机车厂开始生产东风4C型内燃机车。随着同车改装为电力机车,大同机车厂东风4B、东风4C两款内燃机车分别于1998、1999停产。到目前为止,大同机车厂已经制造了659台各种型号的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生产

1985年,大同机车厂认识到电力机车是未来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提出了“南珠(株洲电力机车厂)、大同机车厂”的生产布局思路。1989 10,铁道部正式批准大同机车厂改用电力机车的方案。1990年9月15日,大同机车厂根据株洲厂图纸试制的第一台韶山3型电力机车完成[3]。1992,大同机车厂研制的首台韶山7型电力机车通过验收。随后,25吨轴重韶山7B重载货运电力机车和韶山7C、韶山7D提速客运电力机车相继研制,使韶山7型电力机车系列化。韶山7C、韶山7D、韶山7E机车先后成为中国铁路第三、四、五次提速的主力机车。1999年6月,大同机车厂停止生产内燃机车,成为只制造电力机车的专业工厂。

2006 54 38+0-2002年,大同电力机车厂参与时速270公里“中华之星”动车组研制项目,与株洲电力机车厂合作研制交流传动动车。截至2003年底,同一辆车生产了1,146台各型电力机车。2004年,大同电力机车负责北车集团重点科研项目“天梭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的研制。

改革制度

历史上,大同机车厂先后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局和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2000年,随着国企分离和辅业重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大同电力机车厂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划归中国北车集团,命名为中国北车大同机车车辆厂。

2003年,中国北车重组大同机车厂,成立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对外合作

1996年,大同机车厂与美国ABC铁路产品中国投资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大同ABC铸造有限公司,其中同车占60%出资,美方占40%。设计规模为16万个整体铸钢车轮/年,于1998年完成。2002年引进德国Stegman公司DSA系列受电弓技术集团成立北京赛德泰克铁路电气技术有限公司,2005年与ABB(中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大同ABB牵引变压器有限公司。

2003年以来,按照中国国务院提出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战略,在铁道部的统一安排下,大同电力机车作为铁道部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的重点配套企业之一,与阿尔斯通开展合作。2005年2月,大同电力机车与阿尔斯通签订了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采购和技术转让项目合同,联合生产HXD2型电力机车[7][8]。针对阿尔斯通转让的制造技术,同车公司从2004年开始先后投资8亿元实施技术改造和流程再造,从等离子数控切割的数字化备料、焊接机械手的高质量焊接,到数控加工中心的精密加工、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密检测、机车调试的先进试验,建成了7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生产线[9]。2007年5月18日,首台国产HXD2型机车在大同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