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华唱片公司的发展
尚格成功后,华星唱片成立。两家公司实际上是同一个业主,只是在业务上有分工。华星主要负责培养新人。第一个艺术家是李翊君,而尚格主要负责电影和视频业务。
从1985到2004年,左宏远、、吕、、黄是去中国的主要幕后音乐人。这些音乐家为上海造就了一大批实力歌手,而且以女歌手为主。他们的歌手基本都是自己培养的,比如、、珍妮弗、麦、和左安安。许茹芸、熊天平、许美静、动力列车、迪克牛仔、阮丹青、朱茵等。,但是很少有艺术家真正去挖掘别的地方,但是很多跳进中国的人,创造了中国最辉煌的历史,比如邱海正,他从91到95一直在中国,和爱我的人,我爱的人一起创造了最高峰。
黄安在91加盟上海,92年发行《新鸳鸯蝴蝶梦》后,只出了一张不知名的专辑,人气很高。后来在国内上映的《拯救婚姻》《知相思之苦》也好评如潮。
更不用说齐秦,一个歌手,在国内如鱼得水,发表了很多感人的作品。
通过新加波一场歌唱比赛进入歌坛的歌手许美静,被台省多家公司拉拢(包括歌坛大哥李宗盛),却意外选择了去中国,结果也在中国取得了成功。
台湾省台语天后黄乙玲,加入中国后获得台湾省金曲奖,在中国被收买后又加入其他唱片公司,但始终不尽如人意。通过一些知名制作人试图重返上海曾经的中国马聚集地华研唱片,可以看出这位歌手对中国幕后英雄相当痴迷。
在中国取得好成绩的还有欧阳菲菲、方文林、陈洁仪等。但很多歌手,如邱海正、麦等,期望离开中国后在其他公司取得更大的成绩,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退出歌坛。在1994年之前,尚华基本走的是比较传统保守的路线,旗下歌手都是有固定支持群体的艺人,所以公司相当稳定,歌手也是按部就班的每年出片。
1993年,为了节约成本,原尚歌、华星合并为尚华国际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由于台湾音乐市场的竞争和需求,尚华开始专注于做新音乐、新歌,公司大量招募新音乐制作人,其中为尚华做出辉煌业绩的尚华背后三剑客刘天健、许常德、袁惟仁在此时进入。
由于许多音乐人的努力和艺术家的销售成功和宣传的巨大投入,尚华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后期时代。1996-1998年是台湾省唱片公司的大赢家。从1995年开始,尚华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每年都会引进新人,不仅在啤酒饮用上,在市场销售上也是如此,包括1995年的许茹芸,1996年的许美静,1997年的熊天平,动力总成,1998年的迪克牛仔和阮丹青。而原本在上海人人喜爱的歌手却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得不到原公司的重视。他们有的淡出歌坛,有的彻底退出歌坛,留给歌迷无限遗憾。但当年尚华留给粉丝的无限美好回忆至今无法驱散,颇有怀旧之情。目前,尚华只是一家音乐经纪公司,偶尔在世界各地发行一些以其名义发行的专辑,但其成就已无法与当年相比。
从65438年到0999年,上海滩的前老板吕延庆和吕诗雨,以及幕后的音乐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唱片品牌,宇宙唱片和老虎音乐,后来因为业绩达不到预期而合并。2000年,更名为华研国际音乐。从华研的发展势头来看,他们继承了上海的基本特点,仍然以做新人为基本功。虽然目前的成就不能与上海相比,与
鼎盛时期,尚华唱片有齐秦、熊天平、许茹芸、许美静等花旦,也有阮丹青、动力总成、李翊君、王雪娥、迪克牛仔、欧阳菲菲、洪建华等不稳定或老牌歌手。那时候我初三,也是听流行歌曲最疯狂的一天。我攒了零花钱,去音像店买了10元的正版卡带和《当代音乐》月刊,像个小专家一样深入探索音乐动向。
当时,四大唱片公司是华纳、百代、BMG和索尼。自然,他们有自己的花旦,每年都介绍新人。能与这四大公司抗衡的本土唱片公司是滚石和宝丽来,以及相对较小的唱片公司如尚华、福茂、风华、艺动音乐等经常向乐坛传递各种新鲜的声音。后来出现了环球唱片,与宝丽来合并后挤进了国际唱片公司的行列,形成了世界五大唱片集团的格局。
同时,BMG获得了金点、巨石和艺术动感音响;百代代表风华;环球利用这一形势收购了郑东、飞驰中、福茂和尚华等独特的小唱片公司。滚石这几年开始走下坡路了。日新月异的世界,离不开日新月异的唱片业。我是一个有爱的听众,几乎每个公司的每个歌手都有吸引我的地方,所以从那以后,磁带多了,但是钱包从来没有鼓过。从开始到现在,我听的东西一步一步的经历了磁带、CD、vcd、DVD、MP3,穿在腰上的东西也经历了Walkman、CD、MD、MP3。这几年没那么专业深入了,突然很怀念当时的乐坛,怀念当时的自己。
尚华唱片之所以让我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他们的成员更像一个团队,在统一的风格中彰显个性,而尚华的精髓就在个性中。它是一种气质,一种感动,一种新鲜感,给人一种清新、空灵、透彻的感觉,你能在歌曲的字里行间找到诗意的灵感。从那以后,我想起了作曲家兼吉他手刘天健、抒情大师许常德和新作曲家黄易。这些名字在中国的唱片和歌曲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第一,我是通过《爱情多瑙河》认识熊天平的,甚至还很难听的听过那张专辑,那种强烈程度不亚于当时女学生对张信哲信彻的痴迷。后来,我天天盼着熊天平的新专辑,唱他的每一首歌,到处找他的第一张专辑《火柴天堂》。要知道,一个这么小公司出来的新歌手,在当时数量有限的音像店里是很难找到的。
巧的是,那首《傻子码头》里有齐秦的两句副歌台词,于是我借助熊天平的《地心引力》又听了一遍这个属于爸爸妈妈时代的老歌手,以至于我把齐秦的二十多张专辑都凑齐了。
后来听了打榜通过“阳光机场”认识了许茹芸,在东四的天星音像店(当时北京为数不多的只卖正版的奢侈品音像店)买了这盘磁带。一开始听完许茹芸的话很容易感到困倦和沉默,过了很久才发现她的诱惑。她当时被媒体推崇的唱法和性感的嘴唇,一度让我着迷。所以,还是要追求她的旧专辑和新专辑,还有演唱会。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么一个冷门的台湾省歌手,了解的渠道是有限的。
我忘了怎么听许美静了。可能是因为她也是上海的唱片歌手吧。最开始打动我的不是《铁窗背后》、《城里的月光》、《夜宿的每个人》等名曲,而是《蔓延》这首歌,让我听到了一个城市颓废女人的声音。听许美静自然会让人想起另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陈佳明,他的歌能刺痛都市人的心。
高三那年,一个下雨天,我坐在我爸的黄色面包车里,从破旧嘈杂的收音机里听到电台DJ推荐动力总成的新组合。《无情的情书》这首歌一直在放,我记得歌词是一个老百姓提交给唱片公司,选出来修改后唱的。这两个家伙充满阳刚之气,他们的歌就像下雨路上破旧的收音机。起初,他们听起来像磁铁刺激他们的耳朵。后来专辑越来越火,以至于内地羽泉刚出道的时候,总是被我批评模仿动力火车。
我听了阮丹青的跟踪,因为她的钢琴天赋和熊天平在那张专辑中的交叉帮助,专辑还包括阮丹青和熊天平的照片。他们一起唱的那首《我只能相信》和以长长的钢琴独奏开场的主打歌《追踪》,是我听阮丹青的最初动力。于是我向钢琴老师致敬,每次都买她的专辑。
可以说,当时上海的这些将军们对我欣赏流行音乐的取向影响很大,他们正好契合了当时偏执多愁善感的我和当时的一些少男少女。之后是以翻唱起家的迪克牛仔,为电视剧唱主题曲的李翊君,以自己沙哑的嗓音为傲的王雪娥,带出来的老兵欧阳菲菲等等。,我称之为“后上海时期”。
如今的乐坛百花齐放,歌手层出不穷,专辑不是天天都能买到,人也不是天天都能下载到。尚华唱片公司的全盛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任何唱片公司或团队可以与之匹敌。有人说,尚华几个主创唱的《星星是穷人的钻石》这首歌,把尚华全盛时期的球队推向了高潮,也结束了。今天看来,更是一种纪念。
如今,尚华默默无闻,熊天平失去了脂肪,齐秦失去了声音,许茹芸换了主人,许美静疯了,阮丹青不见了,动力列车也日渐疏远。只有迪克的爸爸,为了生计,和超女同台演出。解体的情况太可怕了,和我一样一路关心华语乐坛的乐迷们只能感叹。只有回忆可以自我安慰。
如今的我依然关注华语乐坛,依然日复一日的听着不同的流行歌曲,只是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更多的是作为娱乐或者灵感的渠道。流行音乐带给人们的就像生活中的书签。每一个歌手,每一张专辑,每一首歌,都是一段时间的纪念,一个事件的见证,一个心情的标志。听到这些歌,大家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那些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