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机构调整成为冗员是怎样的体验?
那一年,三个胖哥还在家里激烈争论过。老板在五金行业,面临倒闭的关口;二胎在港湾码头,面对机械化的革新,拎包的人只会留下极小一部分;老三是纺织厂的临时工,他将面临倒闭的困难。
一种是选择下岗的,享受奖金,每月拿250元;一种是断结,拿几万块钱断金;一种鼓励辞职,下海创业,保证路费(当月月票仍享)。
三兄弟分析了三家公司的不同情况。经过三天三夜无休止的争执和反复讨论,他们终于达成了一个“三兄弟协议”:保证决裂,各走一路。老板少付了钱,保留原单位同意每月250元下岗,然后上班弥补。
老二破金高,近20万,可以用来做小生意,从此一去不返。
第三,反正是倒闭了,都出家门了,单纯的为大众排忧解难,光荣撤退。
那一年,老板拿了250块钱,含泪和同事告别。以后我们会在同一个工厂不同的岗位上见面,也不知道在哪里。
老二拿了近20万,依依不舍的告别了被告席。在这里他留下了青春的汗水和泪水,但他离开的时候从来没有流过眼泪。他趾高气扬的转身离去,不管以后怎么相处,他发誓再也不回来了!
老三本来是临时工,固定工作很难自保。他高兴得笑着离开了纺织厂,心里还沾沾自喜: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饭还是要吃的,虽然工资不高,但还是要接受。
富余人员有的不回家在单位打零工,有的回家领低保,这两种待遇都不好。有些是单位整合造成的,有些是领导不喜欢造成的...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
虽然是编外人员,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山穷水尽,也会有咸鱼翻身,前途光明的一天。
第一,去找单位领导了解情况,表明自己努力的决心。如果你不受领导欢迎,领导只需要你“服务”,这样的人经常出现,你很有机会调到编委;单位人太多,一时安排不了。可以督促领导说出家庭困难。如果单位有人退休或辞职,你可以带头。
第二,编外工资很低。在积极工作的同时,可以偷偷尝试“骑牛找马”,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是兼职还是全职,或者做点小生意。第一,增加收入。第二,你可能会比以前做得更好,所以辞职另起炉灶。
第三,单位效益不好,损耗太高,人太多。这些都是无奈之举。如果你老了,你只能忍受,等待,希望有转机。出去找工作不容易;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如果你离开它,你可能会有一个广阔的视野。祝你好运!
由于单位编制调整,变成了冗员,没有实职。作为一条咸鱼能名正言顺吗?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大概率是体制内的:不会有失业的风险,可以拿不到报酬。
那么到底能不能做咸鱼呢?其实有两个问题:风险和价值。
就风险而言,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是这种情况是否允许你持续很久?虽然暂时没有失业的风险,但是长期呢?即使在体制内,吃空饷也是很有风险的。第二是没有劳动的报酬是否能满足你的需求。作为一条咸鱼,没有什么表现。没有业绩的回报,能满足你的日常开销吗?
虽然,很多时候,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虽然可以获得无偿的报酬,但是自身的价值如何体现?
所以,我还是需要反思一下,我为什么会成为冗余。如果不想做咸鱼,怎么改变这种情况?他们都是聪明人。很多时候,当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在思考了,但是你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或者赞同你的观点。
祝你好运。
这种情况下,人员调整成为编外,工资照常发放。这是本单位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
有些单位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故意“瘦身”。原来有12个岗位。他把一个岗位的工作或者工作压缩给其他人,额外的一个“编外”给你工资让你去上班,但是没有具体的工作。如果你想要什么,你就被要求以“临时工”的身份逃跑。
你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反思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些工作不尽如人意,单位员工有没有反映和讨论。比如领导经常“迟到”或者“照顾小病”等等。领导为了教育员工,在不影响完成工作的情况下,采取收缩自己的制度,“教育”人。又不像被“裁员”下岗,给你生活费,教育员工,用闲的方式教育你,过一段时间就没脸叫你去上班。
如果是私企,老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打算先这样做,之后可能会“辞退”。如果他解雇你,他会给你一笔经济奖励。你找到另一份工作,
我们应该好好看看这样的问题,尽快改正。努力工作不是那句口号:今天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是对员工的教育。
我是自由的,我有很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事业单位改革下半场,“部分事业单位转企”、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编外人员妥善安排等,都涉及诸多复杂的利益再分配,亟待决策部门予以明确。
我国现在有事业单位111000000个,工作人员总数3000多万,退休人员900万,事业单位人员4000万。每次改革会算多少人?除了事业单位,还有公务员。公务员800万,加起来5000万。每年讨论工资改革,财政部都要数5000万人,事业单位人数是国家公务员的4倍。
注:5000万人包括15万教师,700多万公务员,500万医疗卫生工作者。科研、文化、体育、农业、地勘等其他事业单位加起来约654.38+065.438+02万退休人员。所以在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只占10%多,主要部分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编制有多重要,首先是钱的问题。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人员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补贴的依据,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与编外人员有较大差别。每个管理岗位的起薪为:一级岗位46级,二级岗位39级,三级岗位31级,四级岗位26级,五级岗位21级,六级岗位17级,七级岗位12级,八级岗位8级,九级岗位4级,650级岗位。每个技术工人岗位的起薪等级为:一级岗位26,二级岗位20,三级岗位14,四级岗位8,五级岗位2。普通工人起薪1。
让体制外的人“眼红”的是,体制内可以解决很多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户口。小文,家住北京,刚从事业单位辞职,进了一家私企。许多朋友对她的决定感到困惑。她说,她已经有了本地户口,可能会更自由地加入私企。对于编外人员来说,这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幸福。
有人认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取消学校和医院的人员编制,行政级别撤销,不再给予人员编制,只保留机关事业单位属性,维持财政差额拨款。这项改革涉及1000多万人,约占所有事业单位的三分之一。
虽然是老人的老办法,新人的新办法,老人辞职退休了才撤编制,新人不给。
其他事业单位,去年也启动了一些市场化改革,估计有几百万企业转型。再加上经营机构向企业的清理。
在这两项政策下,估计会有一半以上的机构失去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称,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小玩意,不符合市场经济。
估计以后还会有大量的改革政策出台,基本都是给事业单位卸包袱的心态。看来3000万财政供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铁饭碗基本上是注定了。
以后事业单位从招聘改为企业招聘,没有编制,吸引力大打折扣,为内部近亲繁殖开辟了绿色通道。公务员考试将是唯一公开、公平、公正的进入体制内的机会。公考招录比例会逐年下降,逐渐结束。以后考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有志于事业单位职业发展的年轻人建议考。
当然,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合同工都是贪婪的。按照政策应该是自动转正,和已经录取的正式人员待遇一致。
事业单位改革,人员编制,绩效考核,编外人员会有什么变化?
从大方向来说,取消编制管理是大势所趋。虽然编制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管理模式的编制也容易出现懒政、怠工等行为。有了编制,似乎不用努力就能拿到金饭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会给编制管理部门或用人单位留下出租的空间,利用掌握的编制分配和使用权“套现”利益。
但随着大量编制外人员的出现,编制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同工不同酬往往是由编制造成的。少数“编制内闲,编制外忙”的现象也让编制“丢人”。下一步,高校事业单位编制取消后,将逐步缩小编外人员和编外人员的待遇差异,解决编外人员面临的各种问题。未来改革的结果是实现事业单位聘任制,成为合同制人员。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上半年改革主要是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15年底。下半年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到2020年,建立起职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下半年的事业单位改革中,如“部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妥善安置等。,会涉及许多复杂的利益再分配问题,急需决策部门予以澄清。
分类改革
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正式启动。正是在这份《意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用两个五年的时间,分阶段完成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结果于2014年中公开。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1110000人,3153000人。分类改革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全国有100人。由此不难判断,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负担还是很大的。
据前述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专家介绍,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前,全国事业单位经费约60%来自财政全额拨款,20%来自财政结余拨款。综合起来,国家每年对各项事业的支出可以占到整个政府财政支出的1/3左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后,预计从中央到地方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支出还会继续上升。
分类改革后,为什么事业单位人数减少了654.38+0.5万,但事业单位人数没有变化?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专家给出的解释是,与公务员编制不同,长期以来,各地对事业单位编制的要求并不严格,而在此轮事业单位改革中,大部分都是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条例》擅自设立的。或者承担特定任务或差旅职责的法律依据已经消失,经批准设立后尚未正式设立或启动,名存实亡或已被批准转制为企业或协会的事业单位,而被整合的主要是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职责相近、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或者已被主管部门合并的事业单位,因此分类改革基本不会影响业务人员总数。
据朱分析,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是精简编制,改变机构臃肿、人员超编、财政负担重的现状,同时提高公益性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上述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专家补充道,清理规范事业单位,关键是要看清楚事业单位里到底有多少人是鱼龙混杂、“吃空饷”的。
许多困难
对于下半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多位专家认为,在未来不到5年的改革期内,除了落实上半年出台的多项政策外,还需要对“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妥善安排,并制定出台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改革、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新政措施,这将涉及诸多复杂的利益再分配问题。
在事业单位“企改企”人员的安置方面,虽然实际分配到企业的单位不多,人员数量也相应较少,但处理转制单位需要经历的程序非常复杂。比如,按规定对“企改企”单位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还要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注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并
据前述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专家透露,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初步决定给予“企业转企改制”单位5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还将给予“企改企”单位保留原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正常业务费用继续拨付。对“企业改制”涉及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也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确保这些人员的待遇水平平稳衔接。
目前包括高校、公立医院在内的大部分事业单位对超编人员基本采取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等合同管理方式。下一步,随着整个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如何妥善处理超编人员在岗位设置、人事管理、编制管理、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
有没有可能我平时在单位说话直来直去,不知道怎么捧领导?有没有可能我在工作中只努力工作,不会和同事商量?是因为我比他们大十多岁,长得丑吗?还是因为我业务不太精通,艺术不如别人,所以被大众冷落,落得这个下场?
唉!只要不下岗就行!社保还在买,工资发了。补足盈余!我会坚持到退休。
调整编制成为冗员怎么办?首先要看地方和单位。如果我们经常在一线城市,调整后的工资很难覆盖日常生活的支出需求,那么很可能需要找到更合适的方式来调整工作计划。如果我们目前所在的城市能很好的覆盖日常需求,那么继续在单位工作也不错。
人员调整已经成为公司的战略规划。总的来说,需求小于供给。虽然暂时成为冗员,但是如果公司扩张或者人员需要,还是有可能转正的,你现在也不会被开除。所以这段时间选择做副业或者提升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既然公司不忙,也没必要太纠结。虽然时代在发展,但还会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我以前是吃肉的!现在是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