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创新成果在9月份“井喷”,但创新型医药公司在未来几年将面临生死挑战。
9月份医药前沿创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是ADC药物迎来高光时刻,另一个是国内医药创新新势力在国际化征程上的小爆发。
1).ADC Therapeutics针对CD19的ADC药物(Lonca),于9月向FDA提交了治疗DLBCL的上市申请。Lonca在关键的ⅱ期四线疗法中达到48.3%的客观缓解率和24.1%的完全缓解率,疗效较强;同月,ADC Therapeutics也发布了针对CD25的ADC药物(Cami)的临床前数据。Cami能有效消耗Tregs,从而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作用。该产品已经在霍奇金淋巴瘤的关键II期试验中。
2).针对HER2的第一、第三和第三种ADC药物(Deruxtecan)于9月在日本被批准用于HER2阳性转移性胃癌的三线治疗,使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465,438+0%(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65,438+02.5个月,而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8.4个月);此外,13号* *在上海ESMO 2020上发布了最新的针对HER3 (U3-1402)的ADC药物I期数据,在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实现了25%的客观缓解率和70%的疾病控制率,这也是一个突出的疗效。
3) Seattle Genetics和Genmab提出了TF靶向ADC药物(tisotumab vedotin)治疗复发和转移宫颈癌的关键2期数据,实现了24%的客观缓解率和12.1个月的中位生存期,而客观缓解率小于15%和小于65438。同月,西雅图遗传公司和阿斯利康公司宣布,联合开发的针对Nectin4的ADC药物(Padcev)在接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中,与化疗对照组相比,死亡风险降低了30%,达到III期主要终点。
4).在ESMO2020年会上,ImmunoMedicines宣布,使用靶向Trop2的ADC药物Trodelvy治疗第三阴性乳腺癌,实现了35%的客观缓解率和65,438+02.1个月的中位生存期。相比之下,对照组化疗组的客观缓解率仅为5%,中位生存期为6.7个月,死亡风险降低了52%。此外,免疫医学家还公布了Trodelvy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关键2期临床数据,实现了365,438+0%的客观缓解率,5.4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和65,438+00.5个月的中位生存期,也明显优于化疗。
可以看出,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ADC药物的研发出现了爆发式的表现。除了R&D进步,大型药企在ADC领域的布局也令人瞩目。在阿斯利康7月份与1号* * *达成60亿美元合作协议后不到两个月,吉利德于2020.9.13宣布斥资2654.38+0亿美元收购针对Trop2的免疫医学和其他药物。
荣昌生物是国内最先进的ADC。8月,它报道了治疗HER2阳性胃癌的首个国产ADC药物(RC48)的生产。9月,RC48在HER2阳性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适应症被FDA认可为突破性疗法。与此同时,荣昌生物还在9月宣布了一项针对c-Met的ADC药物的新临床试验。
我们看好包括ADC和McAb在内的工程抗体的前景,在之前的路演报告中已经分享了其中的逻辑:生物科学的进化有多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是同一技术领域“转化和干预程度的不断提高”。
在多肽药物领域,我们见证了生物技术从“天然提取”到“人类重组”,再到“工程改造”的进化方向。比如第一代猪/牛胰岛素的本质是天然提取,第二代重组人胰岛素是人源化改造,第三代胰岛素是基于重组人胰岛素的各种工程改造;
由于分子量更大,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真正产业化突破比多肽药物晚15年,但预计会遵循类似的进化路径:第一代鼠源单克隆抗体大致相当于天然提取阶段,第二代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大致相当于重组人源化转化阶段。随着人源化技术的成熟和普及,重新靶点的筛选难度越来越大,可能单克隆抗体药物将继续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进入“工程时代”从逻辑上讲,创造前所未有的分子是创造前所未有疗效的重要基础;
因此,单克隆抗体产业从“重组人化”的上半场走向“工程化改造”的下半场,关键在于“前所未有”结构的工程化抗体能否达到“前所未有”的临床疗效——这是可以提前进行逻辑推导的。比如ADC类药物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的精准靶向性,使携带的剧毒化疗药物实现以前不可能实现的精准靶向治疗能力;再比如,双特异性抗体可以使两种靶向相互制约,不仅可以实现物理连接,还可以实现双重确认,进一步增加靶向性,大大提高安全性。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也在印证ADC、双抗体等工程抗体的逻辑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单克隆抗体行业也正在进入以“工程抗体”为特征的下半场,这里面应该有不小的产业机会,香港生物科技有很多公司。
除了ADC在9月的爆发,国内医药创新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也在9月迎来了小爆发。
1).天京生物于9月4日与艾伯维达成战略合作,天京生物将其CD47单克隆抗体lemzoparlimab的海外权益授权给艾伯维进行开发。天京生物获得了654.38美元+0.8亿美元的首付和2000万美元的一期临床里程,以及654.38美元+0.7.4亿美元的最高里程和两位数的销售提成。
2).基石药业(02616)9月30日与辉瑞达成战略合作,基石药业将其PDL1产品Sugarlizumab的大陆市场权益授权给辉瑞,为此基石药业将获得最高2.8亿美元的里程和额外的分级专利使用费;同时,辉瑞以每股65,438+03.37港元的价格认购基石药业等值2亿美元的股权。
3).君实生物(688180)9月10日公告,Treeplizumab治疗鼻咽癌的适应症被FDA认定为突破性疗法,该适应症于今年5月被FDA认定为孤儿药。
4).荣昌生物9月21日公告,Verdesituzumab (RC48)治疗HER2阳性尿路上皮癌的适应症已被FDA认定为突破性疗法,该产品几个月前刚刚被FDA认定为快速通道。
5).Panthera干细胞癌早期筛查液体活检产品于9月30日被FDA认定为突破性疗法,成为国内首个被FDA认定为突破性医疗器械的产品。Panthera HCCscreen的前瞻性临床数据显示出比老牌早筛公司Exact Sciences发表的肝癌早筛产品回顾性研究更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国内医药创新在9月份的表现可以说是“井喷”:在今年9月之前的几年里,国内医药创新产品仅有两次获得FDA对突破性疗法的认可(百济神州的Zebutinib和传奇生物的LCAR-B38M细胞制剂);9月,国内企业在短短一个月内,一口气拿下FDA批准的两个突破性疗法新药和1突破性医疗器械!
另外,在国际对外授权方面,不考虑恒瑞、百济、康方没有以下三个对外授权,真正高价授权给跨国制药巨头并得到实质性推广的项目,以及传说中的LCAR-B38M授权给强生,信达信地利单克隆抗体授权给礼来几次;9月份,短短一个月,就有天京授权艾比和基石授权辉瑞的两笔大额交易。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件,本质上说明国产医药的创新能力开始得到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认可,是国产医药创新崛起的明显标志。
国内医药行业的创新潮在2011左右开始壮大,百济、信达、君实在201左右成立,恒瑞、天晴在2011左右决心创新转型,恰逢全社会开始强化转型意志之时。2015以来的药审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对创新转型行业的认识,医药创新逐渐成为行业的学问。2015年前后,更多的新兴初创企业诞生,其创新布局在2017年后逐渐进入收获期,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产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然而,国内医药创新兴起的同时,也存在系统性风险:如此强劲的创新趋势吸引了过多的资源。以1创新药临床受理数为例,从2017年开始逐年飙升,预计2020年将超过700个,达到10年前。而且,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未来两年国内1新药的受理数量很可能超过1000——这是一个夸张的数字。以中国医药市场的阶段和体量,每年最多可能生产10-20个国产新药,这将意味着现有95%以上的创新药将注定失败。
国内创新供给过剩的背后有很多具体的催化力量,既有仿制药重构预期给传统药企带来的“创新焦虑”,也有产业大趋势初期新兴企业“跑马圈地”的典型现象。然而,随着各类产品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大量所谓的1新药已经开始或即将进入“造假期”。据预测,未来几年,一批创新产品和创新药企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一大批创新产品和创新药企倒下,同时一大批新药制造力量强势崛起。在两股趋势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行业创新也将进入相对激烈的竞争,具有更高的创新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