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眼|新能源汽车频繁爆炸与电池安全有哪些因素相关?

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充电慢、使用寿命短、保值率低。但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身边很多人还在担心一个隐藏的问题——电池安全。

今年8月,网上一段视频火遍网络。视频中,一辆G牌照的北汽新能源汽车在充电过程中逐渐冒烟起火。消防车到达现场后,立即将火扑灭。在灭火过程中,车辆突然爆炸,车门和前后挡风玻璃被炸出数米远。场面惊心动魄。

就在最近,威马也发生了爆燃事故,电池安全的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确,在电池不断燃烧爆炸的情况下,消费者越来越担心电池的安全性。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火起来的新闻并不少见。特斯拉、蔚来、理想都发生过自燃事故,但真正的“爆炸”极其罕见。幸运的是,由于疏散迅速,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那为什么好车充电时会突然自燃爆炸呢?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个事件的始末,谈谈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与哪些因素有关。

●新能源汽车爆发回顾

我们刚才讲了这个事件的起因,主要是看厂家的善后工作。针对BAIC新能源汽车起火爆炸事故,BAIC相关工作人员也发表了如下声明:

“根据视频和现场初步调查,事故及处理过程中没有明火,也没有连续冒烟,不符合电池过热规律。同时,基于车厢内外表面的清洁程度,没有发现因电池过热而产生的碳化污渍。”

此外,BAIC还表示,不排除车上存在易燃易爆物质。公司的专门小组目前正在配合业主和消防部门调查了解事故原因。

虽然暂时无法得知车辆爆炸的具体原因,但这种说法显然主要是为了安抚用户。一方面,许多北汽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在得知事故后,对自己车辆的安全性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另一方面,厂商也在极力向外界证明“车辆燃烧与电池组无关。”

车辆是否真的是电池组问题,目前不敢断言,毕竟官方检测结果还没出来。不过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车辆确实是先从底部的电池位置冒出白烟。很明显是过热了,然后在灭火的时候爆炸了。

至于官方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太可能引起火灾,因为从常理来说,车内起火会率先引燃车内设施,出现明火。视频中的车辆先底部冒烟,爆炸时出现明火。

发生爆炸的车辆是BAIC新能源旗下的一款知名小型电动SUV——EX 360,在很多地区作为“土豪出租车”使用,所以量很大。该车搭载三元锂电池,电池容量为48.1kWh,NEDC续航里程为318km。

值得注意的是,该车的电池组并没有配备液冷系统,而是采用了低成本的风冷系统。考虑到这款车的价格,这个配置的选择也是合理的。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当天福建省三明市气温为24℃~ 36℃,温度正常,高温导致车辆自燃的可能性不大。

总之,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我们对这起事故还是有所保留的。毕竟车辆自燃的原因太多了。我们真正的焦点应该是爆炸的原因。整理了几种可能性之后,再和大家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对爆炸原因的推测

第一,电池组的设计结构存在缺陷。

这次事故中车辆爆炸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最后应该都是因为点燃了电池组造成的。所以理论上,如果电池组存在自燃或爆炸的隐患,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结构设计有缺陷。

就像刚才说的,车辆冷却系统的温控管理不够好,容易导致电池组过热。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时,电池组会散发大量热量。如果夏天真的很热,几乎都是在考验温控管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虽然当天福建省三明市的气温比较正常,但是因为北汽EX360采用了风冷,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猜测事故原因与冷却系统有关。要知道,这是入门级新能源车最常见的冷却系统,也希望BAIC新能源能尽快查出原因,避免很多车主害怕。

第二,车辆安全测试数据不够。

由于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地位逐渐攀升,很多厂商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大量制造入门级纯电动汽车。原因很简单。国家早期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是很高的。只要按照政策走,差不多就能赚到钱。

然而,电池组的开发和测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如果你想赚钱,你必须快速和大规模地下线。这样一来,电池组的很多安全测试和实验可能根本达不到标准,或者几次达标才投入量产,消费者拿到的车当然会有各种安全隐患。

好在随着政策的完善,补贴的下降,没有厂家敢公开搞“作弊”了。新的技术和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车辆的安全性。北汽EX360由于研发周期早,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第三,产品的耐用性不够

北汽EX360是2018年初推出的新能源车,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对于燃油车来说,这个时候可能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新能源车来说,这“两年”的发展足以匹敌燃油车“四五年”的发展,所以技术落后是不争的事实。

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零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化。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正常寿命应该在6 ~ 10年之间,非储能组的零件寿命可以更长。北汽EX360爆炸也可能与零部件寿命短或车辆耐久性不足有关。

第四,收费标准不统一。

前几年新能源汽车刚刚在国内普及的时候,市面上的充电标准和充电桩五花八门,有中美欧三个标准,充电行驶分为DC充电和交流充电,更不用说DC充电了,分为CHAdeMO标准,国标,CSS标准等,这非常复杂。

由于这些标准不统一,一些新能源汽车只能找特定的充电桩充电,而聪明的厂商则想出了通过适配器充电的办法。这就像单反相机的转接环。虽然可以用,但是肯定会有副作用。比如新能源汽车在转移充电时,保护系统很容易失效失灵。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接口和形式已经基本统一,国内的充电站也基本都转置到了“国标”的DC充电桩上。由于不确定事故车辆是否使用了转移充电,也可能是爆炸原因之一,但可能性较小。

五、实车数据不够。

这是厂家最容易忽略的细节之一,因为消费者的用车情况千变万化,所以实验室不可能模拟所有的使用环境,只能对最常见的进行深入分析。如果要增加实验室的数量,就得投入大量资金。或许从数量级的角度来看,厂商认为没有必要对一些极端条件的使用进行测试,从而留下了安全隐患。

其实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在出厂前做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安全测试,比常规的“极寒、酷暑、雪山、沙漠”更重要。当然,这一切还是归结到“厂商愿意出多少钱”。

写在最后。

坦率地说,新能源汽车即使到了今天仍然不成熟,这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在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情况下,如果大部分人能拿到一个指标,选择燃油车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政策的推动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新能源汽车要想改变,必须有技术在雪中送炭。无论是安全性、实用性还是可靠性,相信总有一天新能源汽车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希望用户付出的代价能降低。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