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三的“劳动力”!吕林燕电缆公司帮助航空业实现星辰大海的梦想
开火发射。
北京时间6月10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成功进入天河核心舱,后续航天员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
在这条飞翔的路上,闪耀着许多“湖南元素”。其中有湘潭高新区企业华菱电缆。
作为中国特种电缆的领军企业之一,吕林燕电缆生产的“金峰”电缆陪伴了中国航天事业60多年,见证了长征系列火箭的前世今生。
产业工人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
走进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机器高速运转,拉丝、加捻、挤压、成缆、编织等现代化生产线有序进行。工人们在各个工位上忙碌着,工作气氛如火如荼。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电缆相继问世。出厂后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轨道交通和高速机车、矿山、新能源、工程装备等领域。
工人们正在操作设备。
作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电缆供应商,吕林燕电缆产品在过去20年中服务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任务超过300次,可靠性高。
“运载火箭对零部件的可靠性、精度、体积、重量控制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系列产品最重要的是保持可靠的稳定性。”张功卓说,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稳定可靠,公司必须从原材料选择和检验、生产订单下达、过程质量控制到成品检验和试验,再到物流运输的全过程严格控制,必须确保“零失误”,做到万无一失。
技术人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遍布火箭“身体”的电缆,就像我们人体的“神经系统”。飞船发射入轨前,飞船的所有信号部件,包括计算机、电气控制、电源控制、信号传输等,都是通过这根小小的电缆来实现的。
“按照技术要求,火箭上使用的超高温电缆必须承受一分钟内瞬时温度1000度的超高温燃烧,才能保证信号传输不间断。这对电缆的各种性能有特殊要求。”张功卓表示,公司早在1993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产品研发。1994年制作了第一根电缆,通过实验获得成功。从1995开始,正式用于长征系列火箭。多年来,为适应新形势下航天工程的要求,吕林燕电缆产品不断优化升级。
吕林燕电缆生产的超高温电缆。
“之前的超高温电缆瞬间温度达到1400摄氏度,45秒内线路保持完好。产品升级后,瞬间温度达到1800摄氏度,线路完好无损两分钟以上。”吕林燕电缆军工厂厂长高帅说,通过采用新材料、改进工艺、更新生产设备,新型超高温点火线更柔软、更轻便、外径更小、性能更好。
从1400摄氏度到1800摄氏度,400摄氏度的差距并不是数据看起来那么简单。“技术研究的过程很痛苦。每一种材料的筛选,每一种工艺的优化,都需要反复实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产品优化升级上,高帅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用匠人的“一毫精神”追求极致
在长征系列产品的精密制造过程中,技术工人以工匠的“百万分之一精神”追求极致。为了生产出经得起考验的“天妃”电缆,要经过挤压、绞合、编织等十多道工序。,大家精雕细琢每一个技术细节,精益求精每一道工序。
46岁的钟恩山在这里工作了28年,平时负责电缆的绝缘挤出。“这是电缆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技术要求很高。”他有一项绝活,闭着眼睛也能调整机器的精度,让剥下来的绝缘壳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厚薄均匀,这是必须的。
不仅对工人要求高,对机器的要求也极高。机器设备每年都要经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校准,并由员工和维修团队进行维护,保证机器的完好性,从而保证产品生产工艺的准确性和制造精度的稳定性。
“产品质量控制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我们一直强调技术状态的一致性,不仅要保证一年100%没有问题,5年和10年,无论多少年,100%都必须没有问题。”采访中,工人们自豪地说,他们供应的长征系列特种电缆,以其强大、稳定、可靠的性能,随火箭飞上了天空,帮助中国航天一步步实现了星辰大海的梦想。
为确保基地内电缆的顺利安装和运行,吕林燕有线多次派出精英技术团队到现场,根据多年的供应和服务经验,结合卫星发射中心的实际,制定出最合适的安装方案,在安装过程中进行现场检查和演示操作,提供24小时现场技术支持和监督服务,考虑到所有细节,确保电缆发挥最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