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盈利却吝啬分红?800多字
从1990到2010,a股融资总额是分红总额的2.27倍。上市公司难以依靠分红回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增加财产性收入,只能从长期投资转向短期投机,通过“高抛低吸”获取股价差价收入,这也助长了证券市场“重投机轻投资”的畸形价值取向。在经济状况正常的年份,经营稳定的上市公司如果有盈利,现金流充裕,就应该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回报投资者。那么中国部分上市公司即使处于盈利状态也拒绝向投资者分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内因和外因:
(1)从企业内部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当年利润为正,但公司未分配利润即累计利润仍为负,公司亏损尚未弥补,无法分红。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企业经营中有许多风险因素。今年是盈利的,但往年可能会亏损。上市公司用当年利润分配现金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公司当年有利润;(2)递延损失已经弥补并结转;(3)提取法定公积金10%,提取法定公益金5%-10%。因此,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上市公司当年不向股东分红是合理的。2.公司高层过于自私,对财务报表进行非正常调整,从而将原来的利润转为亏损,避免分红。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非常熟悉,但在国有上市公司监管薄弱和“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管理层可能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谋取利益。一个典型的操作动作是,管理层可能在公司利润上做亏损,把净资产做小,然后以相当低的价格达到收购的目的;或者通过调整和隐藏利润扩大上市公司的账面亏损,然后利用账面亏损迫使地方政府将股份低价转让给高管持股的公司。如果地方政府不同意,就会继续操纵利润扩大账面亏损,直到上市公司被特殊处理,然后低价收购。3.上市公司对分红并不知情。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了20年,很多上市公司的发展都在上升。中国与西方成熟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水产品管理、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很多公司在决策时倾向于保守,更注重积蓄力量让企业先壮大起来,而不是优先给股东分红。很多公司都明确表示,由于未来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不会进行分红。由于缺乏分红意识,在盈余的情况下,很多公司优先给公司管理层加薪,以激励管理团队。为什么会出现“高管拿高薪,股东分红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体制、政府机构和投资者。1.我国现金分红制度存在“三缺”,即缺乏普遍约束力、完整性和配套惩罚措施。虽然现金分红新规将利润分配比例从20%提高到30%,也取消了股票发行形式的分配方式,但该规定仅限于需要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对于那些没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新规不涉及分红、分红多少、分红时间。因此,现金分红新规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不愿意分红的现状。新规是以最近三年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作为再融资的门槛。因此,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采取突击分红的方式来实现再融资,这样会对不同时期的投资者缺乏“公平性”,容易导致内幕交易。新规对上市公司违反这些规定的处罚并不明确,对上市公司一旦违反这些规定如何处罚也没有规定。如果关键问题是不符合规定,在没有其他影响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最多无法实现其再融资计划,这将使上市公司有恃无恐不按规定分红。2.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信息公开不规范。从目前的上市公司来看,信息披露存在很大问题。由于政府监管机构没有做好监管工作,有很多与本次交易直接相关的事情,包括交易价格、定价依据、股东和政府承诺、交易条款、辅助交易等,都没有披露。包括披露资金来源和还款方式。资金来源决定了管理层未来几年的资金压力,直接影响管理层对上市公司的决策。目前大部分是作为自有资金披露的,没有一家披露下一级的融资借贷关系。这些都会导致财务报表失去真实可靠性,上市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做出不分红的决定。3.投机行为在投资者中普遍存在,他们并不具备持有股票进行长期价值投资的心态。很多投资者只是等待赚取差价的机会,在心理预期上对分红不够重视,这也是中国股市分红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
三。政策建议根据以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吝啬粉色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现状:1。引入先进的公司管理和发展理念,增强管理者的分红意识,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进而为公司的融资和再融资提供广阔的空间。2.完善公司的现金分红制度。对分红的比例、金额、期限作出明确规定;限制突击分红行为;对不按规定分红的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罚措施,以督促上市公司自觉自愿分红。3.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规避分红行为。四。结语如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股市“铁公鸡”如此之多,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依法健全、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管体系、投资者价值投资意识淡薄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三方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开启我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分红的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