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东省日照市经济运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贸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制造业水平为重点,以“三个一批”为重点,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重点,以临港大型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突出技术进步、体制创新、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运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工业经济总体趋势良好,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6543.8+057亿元,同比增长57%;销售收入达到525亿元,同比增长58.6%;利税30.6亿元,利润6543.8+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9%和86.7%。工业用电量32.9亿千瓦时,增长28%;技术改造投资6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占全市GDP的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5家,比去年增加151。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76家,利税超千万元企业56家。各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工业用电量三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二是工业投资增加,“三个一批”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96个,总投资62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69个,亿元以上项目25个。100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工率达到85%,“三个一批”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机械、食品、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经过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活力和实力增强。以冶金、石化、制浆造纸为代表的临港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精细化工和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目前,该市已初步构建了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临港产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框架。一大批企业集团竞争力增强。通过园区内引外联、嫁接改造、内涵挖掘、集约发展等措施,一批骨干企业快速扩张。以五征、金马、海通、杰景、东升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集团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海通丝绸业“三维”牌桑蚕生丝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金马集团等15家企业的16产品被认定为山东省名牌。目前,我市山东名牌产品已达23个,省级技术中心8个,市级技术中心10个,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实施名牌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临港产业持续发展,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2005年,临港产业呈现出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发展潜力足的特点,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市投资。2005年,开工和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和项目29个,总投资42.7亿元。新开工在建项目的顺利推进,增强了临港产业的整体实力,加快了我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步伐。临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占我市总量的52%,发挥了显著的支撑作用。培育的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实力显著增强。35户重点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5亿元,增速比一般企业高14.6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0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9家,其中日照钢铁80亿元,五征集团50亿元。这些骨干企业是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4)招商引资卓有成效,银企关系更加密切。2005年,我们组织了多家企业在哈尔滨、底特律、华西等地参加产品推介和招商活动,并以欧美、日韩为重点。新日铁、金马、旭日等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全面引进,做大做强迈出坚实步伐。一批企业联姻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共同发展,共创未来,关联合资取得新突破。在银企合作方面,日照市银企合作促进会2005年取得丰硕成果,累计签约金额228.6亿元,实现了从省内到省外,从“银企合作”到“银企合作”的新突破。截至目前,两次推介会到位资金6543.8+057亿元,多家股份制银行投资我市,活跃了我市融资市场,较好地缓解了资金供需矛盾。
(5)节能降耗活动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走在全省前列。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批企业实现了废弃物零排放,工业能耗不断下降,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迈上新台阶。全市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26.5%,达到0.9吨标准煤;重点用水企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同比下降26.7%至8.57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654.38+85万吨。循环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多次出席国家和省有关会议并作典型发言。目前,该市已有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有两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