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指的是什么?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托,对特定基准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内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等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以及企业风险识别评价程序、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确保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和有效运行的机制。综合评价企业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合法、真实、完整,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是否可靠。\x0d\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包括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审计后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都是有效的,将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将出具否定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应当解除其业务协议或者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x0d\内部审计方法\x0d\ 1。假设问题存在审计验证法\x0d\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进行审计,是一种常见的审计方法,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审计方法。\x0d\ II。审前征集审计线索\x0d\审计线索的提供者一般都是内部人,因为舞弊的最终结果是让一部分人受益,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或国家或公众的利益,会促使内部人在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第三方(如审计组)进行遏制。但是,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了解并不充分,国家审计面临的审计对象经济活动也是多样化的。当审计人员处于掌握信息的不利地位时,揭露审计对象的舞弊行为往往如同大海捞针。\x0d\ III。审计经验判断法\x0d\审计经验来源于审计实践,是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审计实践的结果。由于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专业技能的能力、与审计对象的接触以及审计工作时间的差异,每个审计人员所获得的审计经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说审计经验具有独特的特点。\x0d\ IV。跟踪资金流向的审计方法\x0d\根据资金流向实施审计是审计人员最常用的审计方法之一。该方法适用于对专项资金或单项资金进行跟踪检查,检查资金流动过程中各环节是否存在“跑、冒、滴、漏”行为,直至最终合法、有效、高效、有效地使用资金\x0d\ V. X0d\当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有预谋地从事欺诈活动,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审计人员接触到的记录经济活动的载体看似合法,此时,审计人员已经很难对符合审计目标的会计资料所记录的事项做出专业判断,但审计直觉和审计经验使审计人员意识到问题远非如此简单。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直觉判断,审计人员可能会非常惊讶地选择访问和调查的审计方法。\x0d\ VI。分析性审查审计方法\x0d\几乎每个审计项目都使用的一种方法。分析性复核,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对审计对象提供的各种数据记录的载体进行分析。\x0d\以审计人员收集的相关审计记录为基础,通过法律法规的合理推断、验证、计算和衡量,进一步验证审计人员提供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并通过审计人员的理性分析和审查,做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从而揭示问题的真正根源。\x0d\ VII。影响审计法的环境因素\x0d\影响审计法的环境因素是指审计人员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审计对象所处环境的影响,可能导致舞弊可能性的一种审计方法。\x0d\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通过审计对象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做出符合审计目标、能够收集审计证据的基本线索,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进行审计作业。\x0d\ VIII。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x0d\抽样审计是一种确定审计样本的审计方法,是基于审计成本和审计时间的约束而考虑的。\x0d\从技术角度看,抽样审计隐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或因样本的确定而无法揭露舞弊的固有存在;从实现审计目标的角度来看,抽样审计可以在一定成本和时间的基础上相对高效地实现审计目标。\x0d\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样本的依据是内部控制制度和重要性水平的评价。当对一个样本有怀疑时,审核员可以扩大样本的数量,或者对一个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核。\x0d\ IX。实物观察测量审计法\x0d\该方法也是审计实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即通过现场观察和实物实际测量的方式,验证资产账面记录的真实性、存在性和准确性。常用的审计工具是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如卷尺和电子秤。\x0d\内审步骤:\x0d\ 1公司根据内审机会提出内审建议,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x0d\ 2成立审核组\x0d\根据内审活动的目的、范围、部门、过程和内审日程,由审核组长提出审核组名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成立。\x0d\ 3准备审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