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一家公司50%以上的股份,所以我能控制这家公司?

结论:如果购买一家公司50%以上的股份,一般来说确实有可能控制该公司,但不是绝对的!分析:

1,一般来说。三分之一、五成、三分之二影响公司控制权,其中五成基本能控制或影响公司日常事务投票,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影响公司重大事务投票。一般情况下,持股50%以上的股东可视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2.特殊情况下。除上述一般情况外,关于公司控制权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同股不同权、表决权代理等。以阿里巴巴为例。马云持有约7%的股份,软银和雅虎一度合计持有近60%的股份。那是不是意味着软银和雅虎联手,就可以赶走马云等管理层,控制公司?不会,因为阿里巴巴股份不同,而马云等合伙人拥有一半以上的董事提名权,这是公司章程里规定的。对于软银和雅虎来说,持股比例高,但投票权少,董事会席位少。马云和管理层虽然持有少量股份,但仍然控制着阿里巴巴。香港、美国等海外资本市场自不必说,早已在科技创新板、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

也许你想问,如果你买了公司50%以上的股份,你能控制公司的股价吗?如果你能买到公司50%以上的股份,你就成功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但离控制股价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这个时候,虽然你持有50%的股份,但是剩下的50%股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否则很多持股50%以上的股东质押股份后也不会平仓。

不完全是。

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有四个神奇的数字需要了解:67%,51%,33.34%,10%。

67%,绝对控制根据我国《公司法》第四十三条,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必须经有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当股东持有公司股份超过67%时,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这个时候这个股东就掌握了公司的命脉,公司的“宪法”——也就是公司章程可以用其意志改写,甚至公司的生死都由这个股东决定。这叫绝对控制。

565,438+0%,相对控制如果一个股东持有565,438+0%的股份,那么他虽然没有像67%那样成为绝对控制人,但是相对来说,除了他以外,没有其他人是公司的大股东。此时,该股东享有公司的相对控制权。虽然在修改公司章程或解散公司等重大问题上,他不能说一件事是一致的,但他可以决定公司的日常事务。

33.34%,一票否决与67%正好相反。如果股东的股权达到33.34%,就意味着他的股权超过了表决权的“三分之二”。此时,公司不存在绝对控制人,因为其他股东无法达到绝对控股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位股东虽然不能控制公司,但有权否决公司的重大事项。他不点头,章程就没法修改。所以这个位置还是很重要的。

根据《公司法》第100条和第182条的规定,持有100%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讨论其关心的事项,这赋予了其发言和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此外,如果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持有10%以上股权的股东也可以向法院申请解散公司。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所有者购买了公司50%的股权,就拥有了否决公司重大事项的权利,深度参与公司的日常决策,但是到了控制公司的时候,就真的差远了。

首先,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回答你,不一定。

第一,要看这个公司的股东协议。如果这家公司的股东协议明确了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将控制这家公司的全部经营权,那么你说的是买下这家公司50%以上的股份就可以控制这家公司。

第二,看股东协议中的条款。有些公司的股东协议明确规定50%以上可以控制公司,但如果30%以上的投票权可以被否决,这种控制就不完整。换句话说,如果你有50%的股份,你就可以在支持一件事情上获得最多的票数。但如果股东协议明确公司30%以上的票数否定这一协议,不能执行,那么这50%的持股就不一定能完全控制公司。因此,股东协议非常重要。

第三,有一些公司,股东协议规定嵌入各种股权。例如,腾讯是的大股东,但股东协议规定,虽然他是大股东,但公司的经营权仍在刘手中。

综上所述,控制一家公司不是直接买50%以上的股份,而是要详细研究其股东协议。有些公司,你可能只需要持有20%的股份,就可以控制这家公司。但有些上市公司,即使你持有其70%以上的股份,你仍然无法控制这家公司,这取决于公司当时的股权协议,以及收购协议中体现了什么。

甚至在一些公司,虽然在整个管理团队中的比例不高,但他们对整个公司的影响力其实是比较大的。比如当年收购万科。其实从股权的角度来说,或许门口的野蛮人其实已经获得了这家公司最大的股份。但最终整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对投资人不满意,他就无法实际控制公司。

这个问题应该从四个角度来看:

第一,按照普通股份公司的设计,持股50%以上构成对公司的绝对控制,当然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公司有控制权。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早期我们引进外资的时候,有持股50%的限制。

第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你往往不需要50%的股份就能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为很多公司的股份都很分散。你可能只需要持有20%或30%的股份就可以控制一家公司,有时甚至只需要10%甚至更少。也可以是公司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比如我们a股市场著名的第三股,曾经长期处于实际控制人只有几股的状态。

第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持股50%以上不一定能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设计了同股不同权,存在占少数股份的创始人股东始终实际控制公司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小米、JD.COM、华为,都是以相对较小的持股比例牢牢控制着公司。

第四,必须提醒的是,即使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不能随意控制公司。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大股东的权利仍然受到监督和制约,大股东一旦越线,也会受到惩罚。毕竟公司还有其他股东,所有股东的权利都应该得到维护。

你胃口很大。其实如果你持股达到5%,就需要公告了。市场会知道你对这家公司感兴趣,上市公司、大股东、交易所都会发来问询。

与此同时,市场上的其他资金会认为这家公司可能有故事,然后就出现了疯狂的一字板。

而你进入锁定期是因为你买了5%或者更多的股票,

然后股价暴涨,如果你不在更高的价位买入,

或者等到禁售期结束再抛出。

其实游资的多少取决于合理的管理,短期总持股量往往超过实际流通盘的10%。

而如果你有一个单一账户,你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可以看看之前宝能举牌南宁百货导致国资股东增持时股价的表现。

这个主要看公司采取什么样的股权结构。作为同股同权的一般上市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就意味着拥有了公司的控制权。购买公司50%以上的股份,就已经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可以拥有相应的经营权和收益权。而对于两极股权结构的公司,50%以上的股份只意味着拥有相应的收益权,对公司没有控制权。

两级所有权结构现在被广泛使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的创始人和大股东在上市后可以保留绝对的投票权来控制公司。美国较大的上市公司,如脸书和谷歌,都采用两极股权结构。

采用两极股权结构的好处是创始人及其管理团队可以拥有绝对控制权,不受资本影响。在国内,如阿里、腾讯,这些都是两极股权结构,背后都是外资大股东,但控制权还是在原来的创始人团队手里。

所以买了公司50%以上的股份,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对公司有绝对的控制权,但也有一些例外,要看股权结构是怎么设定的,怎么约定的。

不知道同股不同权吗?你对公司有没有控制权,要看公司章程,看你入股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约定。马云仅持有阿里巴巴约7%的股份,而孙正义持有超过30%的股份。马先生是董事长,先生没有职务,因为马先生是他入股时同意的,而允许孙先生入股的条件是先生所持股份的表决权要委托给马先生,先生只保留财务收益权,即只赚钱不收钱,企业经营决策权委托给马先生。孙正义不加入董事会,只做甩手甩手的掌柜。这样再加上马先生自己的7%股份,就获得了37%的投票权,大量的投资机构和散户只能做财务投资,不能参与企业决策。因此,马先生成为拥有最多投票权的个人,获得了公司的相对控股权,并成为董事长。

不是,股东大会虽然是最高决策机构,但没有运营权。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类是现代企业的基本原则。如果你拥有565,438+0%的股份,那只能说明你有一定的任命权或者一定的大方向,但是管理层还是要靠大方向决策。比如做什么项目,谁来做,可能是你说了算,但是怎么做真的是总经理的事。当然,你可以任命自己为董事长兼总经理。但重大决议,如注销公司、决定分红、出售资产、对外担保等,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决策权。

你说了算,但是没人执行又有什么用呢?

再说,就算你是小股东,连股份都没有,但是供应链在别人手里,或者主要的盈利渠道在一个员工手里,你能去找别人吗?恐怕很难吧?你要有* * *的思维才能赢,地位不代表一切。565,438+0%的投票权其实代表的是公司法上的任命权,但是现在同股不同权,比如科技创新板,香港股票市场都已经承认了,纳斯达克板就更不用说了,创业板据说也在考虑修改规定。决策权、任命权、管理权、分红权、所有权、处置权等。这些权力应该分开处理。

如果上市公司比较麻烦,就面临退市!

最后,你说的是股票,不是股权,说明这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和《证券法》运作。你控制50%,代表实际控制人变更,估计离退市不远了。一个好的上市公司,让你退市,何苦呢?除非是你的竞争对手,赢不了就消灭它是一种策略,但付出是否等于回报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于这些内容,大家可以去查一下什么叫感动要约收购,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然,50%绝对可以控制公司。事实上,你必须控制公司。公司的一半是你的。你不能控制谁来控制它。

你的利益是最大的,你最希望公司的价值增加,所以你必须控制它。

从法律层面,从股东章程层面,你有绝对的控制权。

除非你购买股份时与其他股东达成协议,否则你放弃或委托公司拥有投票权和控制权。并把它写进公司章程。一般来说,没有人这样做,如果这样,原因只有一个。你觉得其他股东比你强,或者其他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或者特别能够掌控行业,而这些都不是你擅长的,所以你愿意委托控制。

这个买入量发生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你买不起。

因为你买了5%以上的股份,就要宣传。以后每次买入宣传他们,还没买入20%,股价就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