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敏捷组织”推动创新业务,BOE释放物联网“深加工”的强大力量。

(原创钉钉科技,转载请注明“来源:钉钉科技”)

即使有一万亩良田,但只种和卖水稻,收入还是会很有限。如果将大米进行深加工,作为高端寿司出售,4元的原米甚至可以卖到100元。

BOE正在做这种“深加工”。当然,深加工的不是大米,而是屏幕,深加工的产品是物联网智慧的丰富场景。这家全球半导体显示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在推进“屏上物联网”发展战略,赋能智慧金融、智慧园区等千万个物联网细分场景,实现从显示器件供应商到物联网创新企业的跨越。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BOE在2021年底启动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核心本质是开放资源,整合创造物联网创新业务,将设备供应时代满足大客户需求的事业部组织形式,转变为更适合物联网时代定制化、碎片化、动态化需求的敏捷组织。面对“物联网之屏”,组织架构将进行调整,BOE物联网的创新业务也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

动态调整组织结构,服务“物联网转型”战略目标

2021年底,BOE迎来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将显示业务的整机相关业务、智能系统的创新业务以及智能物联网首席技术官的部分职能整合为物联网创新业务;成立物联网创新业务领导小组,包括智能终端运营协调小组、系统方案运营协调小组和集团创新中心。

观察,此次调整旨在实现公司资源能力的拉通整合:横向整合“显示设备-智能终端-系统解决方案”三层业务,实现价值延伸;垂直整合“市场-R&D-生产-销售”等端到端的内部能力,构建敏捷组织,实现细分市场的深耕。

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这家近两年一直快速成长的科技企业,不延续之前释放强大战斗力的组织架构,而是积极求变。

变化其实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常态。彼得·德鲁克在其代表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目标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源、人员的配置。

可见,无论是国外的IBM、丰田,还是国内的BOE,在长期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都会围绕阶段性目标动态优化组织结构。企业的发展目标决定了组织结构,反过来,组织结构的设置也必须服务于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什么BOE需要新一轮的组织结构调整?答案也在这里。

向物联网转型是BOE自2016以来的既定战略。为了配合这一战略,BOE近年来也进行了几次组织结构调整。

例如,2018,BOE将端口器件、智能物联、智慧医工三大业务板块细分为七大事业群;2020年,确定以半导体显示业务为核心,MiniLED、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能系统创新、智能医疗产业为支撑的“1+4”航母事业群,建立“三横三纵”组织运营体系,以及横向贯通的前中后业务平台。

笔者注意到,2021年底,BOE发布了“屏上物联网”发展战略,目的是赋能万千物联网细分场景,践行“用心改变生活”的新品牌使命,打赢“物联网转型”这场攻坚战。

此前,BOE采用了以业务单元为导向的组织结构。这样的组织架构虽然可以抓住大客户,成交大订单,但是面对物联网碎片化的用户需求和众多细分的垂直市场,目前的组织很难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尤其是满足大量中小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融入一线客户,听到一线“枪声”,对BOE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落地新的发展战略,践行新的品牌使命,进一步赋能千万个细分的物联网场景,都决定了BOE需要对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进行新一轮的调整。

构建“敏捷组织”,通过连接资源开拓物联网的创新业务。

在我看来,BOE新一轮的组织结构调整是“敏捷管理”的体现。

“敏捷管理”的理念来源于丰田在汽车制造业开创的“精益管理”理念,主张“应对变化高于遵循计划”。一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捷程度,能否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敏捷组织,决定了企业能否稳定和繁荣。

在新的物联网时代,BOE的反应非常迅速。尤其是从半导体显示器件到物联网创新业务的延伸布局,就是这种敏捷性的体现。

据了解,BOE的物联网创新业务不同于电视、IT、移动等主流显示设备业务,主要涵盖智能终端、IoT终端、智慧园区、智慧金融、智慧车联、智慧零售、工业互联。如果说显示设备是物联网发展的“根”的话,那么创新业务的发展就能让这棵树枝繁叶茂。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66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超过21.2万亿元。可以看出,BOE的物联网创新业务正面临着一个广阔的蓝海市场。

创新业务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据了解,前三季度BOE物联网创新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工业互联、智慧园区、创新商用设备增速超过100%。

物联网创新业务案例很多:BOE已为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全国2000多家银行网点提供智慧金融解决方案;已在11城市地铁线路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等5个机场应用。为北京环球度假区提供近5000款智能终端产品和行业领先的智慧园区、智慧办公解决方案。

为什么BOE需要在新的组织结构调整中整合横向和纵向的资源能力?因为物联网很多细分的创新业务需要系统化、定制化的设计,涉及显示设备、智能终端、系统解决方案等所有要素,以及从R&D到销售的全流程,没有资源和能力、组织壁垒和全球化的创新平台,很难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可定制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构建前中后业务平台和“三纵三横”组织运营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源,以高效、灵活的组织力构建符合产业趋势和市场竞争需求的敏捷组织,拓展创新业务布局,加速物联网转型。

走出“舒适区”,奔向万亿美元的“物屏”星海。

许多企业对物联网的重要性和产业前景有着清醒的认识。但真正针对物联网在业务布局和组织架构上进行大胆创新的企业并不多。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都有发展的“路径依赖”。比如,一些半导体显示企业在产业红利期不愿意做更前瞻性的布局,沉浸在简单器件供应商的“舒适区”;另一方面,业务布局和组织架构的调整会涉及公司资源的重新分配,给企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这些企业更愿意沉浸在“确定性”中。

相比之下,这突出了BOE的力量和勇气。笔者认为,BOE的物联网转型和组织架构调整有一个强大的支撑力,那就是在端口设备尤其是屏幕这一重要业务板块拥有全球第一的硬核实力。

“屏幕上的物联网”的发展战略是以屏幕为基础的,BOE在显示设备销售的市场份额达到25%,在所有细分市场都位居世界第一。正是基于这种绝对的领先实力,JD.COM才有勇气和机会挖掘公司内部资源,赋能物联网智能终端和系统解决方案业务,打造“屏即平台,屏即系统”的产业生态,实现产业链延伸和创新业务布局。

当BOE构建适应“屏上物联网”新发展战略的敏捷组织时,这家企业不仅实现了内功的优化和统筹,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物联网技术品牌的重要深化,构建了基于并超越半导体显示的差异化高维竞争力。

从产品技术和市场份额的领先,到组织架构、管理和运营的领先,这样的BOE将很快突破发展壁垒,实现物联网创新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更快达成“物联网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品牌认知度和资本认知度方面,BOE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