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未来的发展前景会很好吗?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54万,西与举世闻名的泰山接壤,东与齐国古都淄博接壤,南与孔子故里曲阜接壤。辖莱城区、钢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叶雪旅游开发区,是山东省钢铁生产及深加工基地、能源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国内公路铁路交通发达,是山东的交通枢纽。博莱高速、泰来高速、莱辛高速分别与庆忌高速、京福高速、京沪高速相连。新泰铁路贯穿东西,莱茨铁路从南插入,为莱芜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便利。特别是济青高速南线的开通,使莱芜半小时“上天”——到济南国际机场,两小时“入海”——到青岛港。
莱芜有3000多年的冶炼历史,从汉代到明清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冶炼中心。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石储量达6.5亿吨,居华东第一;莱芜历史悠久,是齐鲁文化的交汇点和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尊德诚信、重业精商”的地域文化风尚在这里代代相传。
莱芜投资环境优越,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莱芜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钢城”,风景优美,绿化覆盖率42%,人均绿化面积10.5平方米。方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叶雪省级风景名胜区、旗山、华山省级森林公园成为全国知名景区,人居环境优越。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淳朴勤劳,好客务实,人文环境良好。近年来,莱芜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了主动融入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三大产业板块”和建设“四大功能区”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
支撑产业发展的“莱钢”
钢铁工业是莱芜的支柱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莱钢已经从H型钢、中宽带钢、特殊钢等高端优势产品延伸到钢结构、环保设备、智能车库等领域。全市有100-900mm全尺寸H型钢,宽200-1350mm,厚1.2-200 mm,有齿轮钢、轴承钢、锚链钢等特种钢材。,皮带专用料比例提高到60%以上。h型钢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产品广泛应用于“鸟巢”等奥运工程。目前,莱芜已形成以莱钢、太钢为龙头,71加工企业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国最大、规格最全、最具市场竞争力的H型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服务一流的钢结构加工基地,山东电炉钢精品基地。莱钢集团已成为中国钢产量排名前十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钢兴则莱芜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钢铁产业,近年来,莱芜着力提高钢铁产品档次,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提高附加值,推广新一代钢铁制造工艺和技术,研发符合国际标准的新型特种钢铁材料,进一步提高钢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此,不遗余力支持钢铁深加工向成套机械、建材等行业延伸,重点发展轴类零件、汽车零部件、环保厕所、智能停车设备、压滤机、不锈钢纤维等钢铁深加工产品,拉长钢铁产业链。计划到“十一五”末,冷轧薄带、镀锌板、彩涂板和硅钢产量分别达到200万吨、260万吨、90万吨和654.38+0万吨,钢材深加工能力达到654.38+0万吨。
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莱芜粉末冶金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从事粉末生产和制品的企业发展到24家,制粉和制件产能分别达到11000吨和6000多吨,形成了以莱钢集团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为龙头,24家企业为骨干的发展格局。产品结构从还原铁粉、水雾化纯铁粉、水雾化合金钢粉、无偏析混合粉到正时齿轮、同步器齿毂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电动工具、家用电器等领域。其中,制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50%,居全国首位。通过承担两项国家“863”项目,莱钢集团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还原粉和雾化粉两条生产线的钢铁粉末生产企业,年产能6万吨,位居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四。到“十一五”末,莱芜将形成年产65438+20万吨制粉和65438+50万吨产品的生产能力。目前,莱芜已发展成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山东钢铁生产及深加工基地”。
现代农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农业特色鲜明。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桃子之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民增收步伐,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目前,全市20个乡镇平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000万元,其中超5000万元3个,超亿元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0元,为全省最高。农村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8%,70%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农村二三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
莱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科技和现代装备为基础,走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的道路,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农村经济正在形成工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的新格局,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近年来,莱芜市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以生姜、大蒜为主的特色种植,以“莱芜黑猪”为主的畜牧业,以桃、椒为主的果业为重点,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基地和特色园区,逐步形成了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出口为一体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农民收入的一半左右来自这些特色产业。
发展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目前,该市已发展出一批实力雄厚的仓储、加工、出口龙头,年仓储加工能力是全市农副产品总产量的两倍。在产业龙头带动下,全市从事加工、仓储的企业超过400家,80%的种植面积成为各类龙头企业的配套基地,产业链上的农民工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经济组织287个,全市约一半的农民成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
推进标准化生产,构建标准化生产格局。通过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绿色食品认证和规模化基地发展,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占全市种植面积的80%以上,4家省级绿卡示范企业通过GAP认证,分别获得欧盟和中国的GAP证书。* * * 18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条例颁布实施,培育出汉生生姜、温河金桃、通海大蒜、玉泉辣椒等15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成为山东省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的7个市之一。半年来,通过国家科技星火项目“生姜脱毒及优质超高产技术成果开发应用”的实施,生姜瘟病防治技术取得突破,生姜品质得到明显提升。率先通过欧盟GAP认证,最高产量5000多斤,增产60%以上。
蓬勃发展的纺织和电子工业
纺织服装产业是莱芜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全市第二大比较优势产业。近年来,泰丰、银河等纺织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广泛吸收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和结构调整力度,显著提升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纺纱规模已达76万锭。2007年,全市纱线产量9.75万吨,同比增长261%。纱线、坯布、服装等主导产品远销江浙、美国、欧盟、日本、中东、非洲、澳大利亚等地。棉纱中高支纱和精梳纱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三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两种产品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十几种新产品获得“国家级新产品”称号。
目前,泰丰纺织集团654.38+0.5万锭精梳高支纱技改项目、高档特宽幅面料项目等一大批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泰丰纺织集团还在澳大利亚成立了“温莎集团有限公司”,每年带动出口500万美元。
莱芜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从3家小企业发展到近20家信息电子企业,实现了产品从低水平经营向高科技产品的转变。主要企业有山东金浪科技有限公司(莱芜三和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李闯科技有限公司、莱芜科泰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华英通信有限公司、山东李梦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山东莱芜大成电子有限公司、山东莱钢TEDA车库有限公司等。金浪科技是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特种空调和商用空调自动化生产线。为空调开发的全高效系列变频控制器已应用于多家著名空调制造商,并出口意大利、美国、台湾省、马来西亚等地。李闯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EDA9000系列电参数测量模块、工业控制模块、工业过程监控系统在国内多个省市得到广泛应用。华英通信开发的网络计费系统已在山东联通、山东移动等多个系统单位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