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下一个拜腾?

7月初,一次新能源行业调研,有机会再次踏入了位于江苏南京的拜腾汽车自建工厂。焊接车间里的360台库卡机器人依然历历在目,崭新如初,办公楼依然没有受到外界太多灰尘的污染。测试车间门口还有很多M字节的试用样品。一切仿佛都和我去年底参加“白藤开放日”时一样。

众所周知,短短几个月,一场疫情让整个新能源市场和资本环境突变。对于那些抗风险能力弱,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新生力量来说,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因此,由于资金链断裂、内耗严重、错过“风口”等一系列因素,拜腾轰然倒塌。最终,员工们等待的只是一个停工半年的通知和继续拖欠工资。

此时此刻,让我们回忆一下拜腾创始人戴雷博士的自信承诺。“在全球团队的全力配合下,拜腾的第一辆试制车已经下线。未来几个月,工厂将对产品、工艺设备、生产流程和配套零部件质量进行一系列验证和优化工作,集中精力于2020年实现量产。”早已成为一句空话。白腾,从黎明前到再次坠入深渊,用时如此之短,不禁让人叹息,注定被赋予“失败者”的角色。

但是,即使死了,也必须承认,拜腾还是让外界看到了一些更“惊艳”的设计和概念。相比之下,一些新生力量从诞生之日起,或许只能用“平庸”来形容。随后,在产品布局、上市节奏、公司运营、品牌营销等方面漏洞百出。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们居然还能在这个下行的市场中悄无声息地“存活”下来,奇点汽车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有一次,我讨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新车最大的悲哀是什么?我个人的回答是:“当你犯了一个错误的时候,整个行业似乎都无动于衷,甚至连举报和提建议的欲望都不强烈。也许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此刻,奇点似乎就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至于原因,还是因为过去的偏见,外界对其新闻已经麻木厌倦,也可能成为下一个“膜拜”?

“不务正业”的沈是谁

说实话,讨论奇点汽车现状的出发点是不久前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近日有媒体报道,奇点汽车创始人兼CEO沈接连发了两个好友,但关键词都是蓝鲨智能电动摩托车。外界难免猜测后者应该放弃造车,开始进入行业门槛较低的两轮电动摩托车市场。

对此,沈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蓝鲨是其之前的投资项目,与奇点汽车共同构成了“4轮+2轮”的出行战略。”公开资料显示,除了奇点汽车创始人兼CEO的身份,沈海军还是鲨湾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后一家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是一家生产智能电动摩托车的创业公司。

同时,奇点汽车的出行地图包括“大车+小车、4轮+2轮、骑行+商务”三种组合,分别是SUV车型iS6、MPV车型iM8、微型车iC3的“大车+小车”组合,四轮汽车和两轮摩托车的“4轮+2轮”组合,以及这三种车辆与智电系列电动商用车的“骑行”组合。此外,申海均还表示希望利用电动汽车的技术来改造电动两轮车,以减小尺寸。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沈的“旅行梦”在概念层面的确是完美的,但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却有点太拖沓了。无论是纯电动SUV还是两轮电动摩托车,我们都没有真正见过。至于能否达到前者所说的“降维打击”,不如用终端销售的表现来证明。

此外,疫情期间,安徽起点智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已进行工商变更,经营范围增加了体温计、监控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贸易。对此,奇点官方回应称“生产口罩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员工及其家属的日常防护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将向全国和海外供货。”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生产销售防疫用品其实是为了解决厂里部分员工的工资。

平心而论,从选择进入两轮电动摩托车市场,到生产防疫用品,卖“自保”,此时此刻,在沈的带领下,每一步的发展或许都有自己的考量,但好歹也有“无为”的味道。从扎扎实实的造车目标出发,有时候感觉触手可及,但又似乎遥不可及。

依稀记得三年前,虎嗅写过一篇《五个造车中年人的一天》,阐述了当时五家新车公司负责人的情况,包括、何、、、、沈。时代变了。三年后,他们有的已经带领公司进入头部梯队,有的已经跌入深渊,被行业淘汰。另一方面,沈和他身后的奇点汽车依然迷茫,未来依然未知。

五年“烧”6543.8+07亿?

很多新势力在面对什么时候推新的问题时,总喜欢用“慢就是快”这种略显矛盾的回答来回复。同样,对于奇点汽车来说,从2014年2月创立到量产车型交付,它用最真实的例子向我们解释了上述悖论。在5年多的时间里,这家新车公司* * *“烧”了100多亿元的融资,却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回报。

据企业调查,从2015至今,奇点汽车* * *进行了6次股权融资。虽然没有详细披露具体的融资金额,但根据其第五大股东薄永志东在2019年转让其全部股份时发布的招标公告,当时的融资总额超过170亿元。目前奇点汽车的投资方有奇虎360、联想之星、韬蕴资本、博永基金等。最新一轮融资时间为2019 10 10月12,投资方为伊藤忠商事,融资金额近1亿美元。

上述融资的目的是什么?按照沈的计划,主要是推进首款车型的研发、量产和后续的市场推广。因此,根据奇点汽车披露的安徽铜陵工厂建设计划,产业园项目总投资80亿元,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一期工程占地400亩,主厂房于2017年6月开工建设,一期厂房建设于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

2019年3月,沈再次宣布与苏州市相城区、高铁新城开展全方位合作,未来5年投资15亿元建设奇点汽车全球R&D中心和奇点汽车苏州生产基地,共同设立10亿元智能电动车产业投资基金。

然而,就在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缺钱的沈正在大张旗鼓地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时候,危机也在慢慢显现。今年5月28日,据相关资料显示,奇点汽车母公司智车友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为被执行人,约8703万元股权金额被冻结。

此外,智车友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安徽起点智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近期也发生了多项变化。其中,铜陵欣荣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合伙)已退出股东行列。

这可能与沈两年前的宣传有关,他已经和长和定下了合作合同。2019年6月,他再次表示,BAIC昌河在江西景德镇的工厂可以为奇点汽车提供654.38+万辆汽车。此外,其官方表示:“公司现在的整体重点是第一款汽车的量产。太早建厂没有意义。”可见安徽铜陵工厂对奇点的实际作用可能在减弱。

虽然其后其官方回复称上述变更为正常的业务变更,但此次地方政府退出股东,不免让外界质疑奇点在安徽铜陵的发展和支持。并且根据相关媒体的实地走访发现,奇点汽车在安徽铜陵的工厂还是一片荒地。

前不久有消息称,汽车运营主体智车友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获得股权融资,投资方为珠海奥东投资有限公司和国厚资本。随后,其创始人兼CEO沈表示:“目前融资金额为6543.8+0亿元。”至于参与此轮融资的珠海敖东和国厚资本,背后依然可以看到安徽国资的身影。

奇点汽车再融资的消息传出后不久,其官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述关于奇点汽车融资6543.8亿元及股权融资的信息不实,公司CEO沈的发言也不实。”

一个大股东的退出,一次融资上的“乌龙”,足以说明曾经在资本市场上顺风顺水的奇点汽车也难以避免这个“寒冬”的到来。同时,令人惊讶的是,按照常理,在五年“烧”了6543.8+07亿元之后,参考同时期的蔚来、小鹏、威马,奇点应该能获得一定的行业认可度和品牌话语权。

现实是,后者在消耗各行各业诸多资源的背景下,更像是一张充满漏洞的“白纸”。没有任何量产车型的支撑,沈的造车梦显得那么虚无缥缈。

IS6频繁“跳票”

五年,170元融资,一个巨大的“造车梦”,最终落地实践的是奇点iS6车型。相比之下,几乎同时推出的蔚来ES8、小鹏G3、威马EX5都已经过了年度改款阶段。另一方面,奇点iS6给市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其频繁的“跳票”。

其实早在17年4月,13年,奇点首款电动量产机型——奇点iS6预览版就正式亮相,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天奇点开始预订20-30万元价格区间的新车,计划2017年底进行小批量生产,2018实现量产交付。

但之后,该模式陷入了频繁“跳票”的怪圈。2018年10月,沈宣布奇点iS6将于当年年底量产。2018,10,沈再次宣布奇点iS6上市延期,预计在2019春节前后。

然而新年过去了,“跳票”又发生了。2065438+2009年7月,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iS6由昌河在江西景德镇的工厂制造,今年肯定会上市。不过,或许是受疫情影响,iS6的准确时间表至今未能获得。

不可否认,如果奇点iS6能按原计划在2018年上市,或许还有一战之力抢占先机。毕竟当时20-30万元的新能源市场终端竞争远没有那么激烈,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审视标准也没有那么严格。

现在,以特斯拉的国产车型?3以及一系列试图“品牌升级”的新车公司的到来,这条赛道早已变得拥挤不堪。奇点iS6在没有品牌光环加持的前提下,无论是产品力还是性价比都没有优势,因此“突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对于新势力来说非常重要的线下营销渠道建设,按照2018 1的规划,奇点汽车首家体验馆在北京三里屯亮相时,就宣布要在三年内在全国建设200家线下体验店。最终的现状是,北京、上海、杭州,奇点汽车位于全国只有上述三家直营体验店。

周末,记者亲自走访了其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纪汇商场一楼的门店。第一印象只能用“很冷清”来形容。因为除了店员,半个小时没有其他顾客进店了解奇点iS6的情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墙之隔的李体验店内人头攒动,而在奇点汽车正对面的店内,则是另一个新的头部力量——Xpeng Motors的第二款量产车型——小鹏P7。

同时,店内摆放的蓝色奇点iS6“展车”,无论内外饰设计还是整体造型语言,都无法给人带来鲜明的“高级感”,上述观点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另外,对比李ONE和的P7,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试装的原因,奇点iS6的做工细节差距很大。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产品层面还是营销层面,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加持下,或许也预示着频繁跳票、晚点的奇点iS6,前景早已日渐黯淡。

简而言之,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沈和他的奇点汽车,“早起赶晚集”可能显得相当贴切。回到2014年,在首创集团和互联网行业“引爆”的造车新运动中,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企业高管沈投身汽车行业。

在过去的六年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2020年成了新生力量的分水岭。在多次产品跳票、量产遥遥无期之后,行业前景已经开始变得灰暗,沈曾经火热的“造车梦”也在不断降温。

至于这家命运多舛的新车公司,会成为下一个吗?还是继续坚持做更好的自己?选择权仍在沈手里。

文/崔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和“一句话评论”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访问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