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形态的地域文化
年俗的基本理念:敬红、敬新、团圆、吉祥,是中国人年俗的深刻内涵。
崇拜红色就是崇尚红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色是一种具有强烈生命意义的颜色。因此,人们在新年期间要贴春联和红色窗花,甚至穿上红色和绿色来跳秧歌。过本命年的要穿红色裤衩。这些都表达了人们的生命意识,祈求红色去杀恶。
要新就是提倡新事物,在过年的时候尽可能用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来迎接新的生活。吉林农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2000年到2008年,饼和糖都是祭灶用的。女孩想要花,男孩想要枪,老人想要一顶新毡帽,老太太想要一个又大又粘的蛋糕。除夕夜,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鞋子袜子,连最穷的人也要买筷子迎接新年。这体现了人类的一种进取精神。
团圆观念是中华民族不忘祖先、尊老爱幼、团结凝聚等优良传统的体现。
崇尚吉祥,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过年的时候,吉林人说话做事都尽量吉利。比如春节,汉族和满族人要成双成对吃饭,不允许单点菜,最少八个菜;菜肴必须有鱼和鸡(分别代表龙和凤)。一边说话一边做事有很多禁忌。比如你不能说你打碎了盘子,而要说你一年四季平安无事;鞭炮不响不能说是臭,要冷静安静;饺子蒸破不能说破,但是赚到了...
第二松花江两岸的吉林市和伊通县是满族在吉林的主要聚居地,在日常生活、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习俗。
满族人特别重视祭祖,这是春节期间的一大活动。满族祭祖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称为家族祭祀。大部分家庭在立冬后自己的时间举行祭祖活动,各民族都要参加,一般持续三天。要用猪做祭品,猪肉要煮熟,祭品后食用。祭祖的气氛热烈而肃穆。萨满戴着帽子,腰间系着裙子,外面系着铃铛,左手拿着鼓,右手拿着鼓鞭。仪式前以迎神、安神、祭奠等萨满歌曲载歌载舞。其动作矫健,舞蹈粗犷,节奏迅速,内容丰富。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春节也是朝鲜族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除夕夜,韩国人也要守年三十,在元月日鸡叫前祭拜祖先,然后给老人拜年,早饭后再给亲戚、邻居和全屯的老人拜年。村祭结束后,我们照例会放风筝、掷骰子、跳跳板等娱乐体育活动。春节无论男女,早餐都要来一杯康格酒,希望今年能听到更多好消息。客家山歌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中国民歌之林,其天籁之音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
2003年7月,梅州迎来了阎肃、徐沛东、陈小奇、李鑫、王佑贵等20多位中国著名词曲作家,他们来到梅州,为在梅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节量身定做了一批具有客家风味的现代歌曲。
著名词人阎肃认为客家山歌具有巨大的艺术发展潜力和价值。他说:客家山歌即兴的唱腔和含蓄的意境,多达100种曲调触动了大家的灵感。运用客家山歌的音乐旋律,创作一批富有时代感和客家风味的新山歌,弘扬客家山歌。阎肃即兴创作了一首打油诗,表达自己对客家山歌的喜爱:有人说梅州的山歌很多,但确实很多。周游世界千里,难忘梅州好民谣。
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认为,客家山歌流传千年,保留了许多古语的元素,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原有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今天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民歌,并以此为灵感,将客家风情融入歌曲的创作中。
著名作曲家陈小奇指出,客家山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但它的旋律在全国首屈一指,编曲可以有很大变化,结构也只有四五句,发展空间更大。他说,客家音乐的创作素材非常丰富,目前艺术界还没有充分发掘。
专家认为,当前要振兴和繁荣客家山歌文化,应该双管齐下:既要整理和保存原有的山歌素材,又要鼓励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歌。传统与时代的结合会使传统民歌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从而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布藏区,妖魔横行,黎巴嫩人民深受其害。众神之子格萨尔来到人间。他凭借非凡的天赋和神灵的保护,征服了恶魔,铲除了强者,帮助了弱者,给世界带来了幸福与和平。这是藏族史诗《格萨尔》讲述的传奇故事。
其中,从诞生之日起就拯救人民的格萨尔,被描绘成神、龙、心(藏族原始宗教中的一种神)合一的英雄。这首历史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诞生、远征、回天。三部分中,第二部分最为丰富,被人们津津乐道。是四大妖魔化史——妖魔化北方、战霍玲、守盐海、战门岭。
《格萨尔》至今已有120多册,1多万行,2000多万字,规模无与伦比。在数量上,《格萨尔》超过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五部史诗的总和(遗忘了巴比伦的《伊利亚特》和古西拉的《奥德赛》,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一部)。现在,《格萨尔》还在不断的创作和发展中,这意味着它是一部活的史诗。据考证,《格萨尔》产生于距今2000年左右,当时藏族社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时至今日,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格萨尔》仍被藏族人民广为传唱,深受喜爱。研究表明,《格萨尔》是在古代藏族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了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在研究者眼中,《格萨尔》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研究藏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珍贵文献。在它被收集并以文字记录下来之前,这部壮丽的史诗就以说唱的形式神奇地流传了下来。在艺人的说唱中,这部史诗流传到了青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内蒙古自治区是人类的起源和发祥地之一。从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大瑶石厂遗址,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举世闻名的河套人,以及1万多年前的扎赉诺尔人,开启了草原人的早期历史。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闪烁的星星,遍布草原。东部地区的兴隆洼文化、赵堡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与中南部地区的庙子沟文化、阿山文化、老虎山文化遥相呼应,创造了独特的内蒙古草原原始文明,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祖先。
红山文化是农耕经济发达的原始文化,与辽海中原仰韶文化并存,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延续了大约两三千年。红山文化的特点是彩陶、文子陶器、细石器和独特的挖掘工具,如石罐和月桂叶形双孔石刀。彩陶是泥质陶器,多为容器。主要图案为黑色和紫色,以平行线、三角形和刻度为主要特征。
1971年春,赤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出土了一件稀世珍宝——碧玉龙。它高25厘米,蛇头,长吻,颈上有鬃毛,看起来像一条大墨绿的玉龙漂浮上升。
东胡族出现于商周,兴盛于春秋战国,衰落于西汉初期,是活跃于内蒙古东部的北方游牧部落的联盟。在内蒙古宁城县夏家店属于东胡族的上层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器都是兵器和礼器,可以说明东胡族创造了发达的草原青铜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原各民族以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敕勒川,请为我唱首歌。
在阴暗的山下,带着被遗忘的古老文字
天空如拱顶,请用优美的颤音轻轻呼唤。
凯奇涵盖了四个领域。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天空是灰色的——席慕容的《进行曲》
狂野,
风吹草动见牛羊。
——北齐民歌《智利歌》
游牧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是动词。在蒙古族生活中,马、车、毡帐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蒙古人离不开马。马镫是游牧生活的起点。马镫解放了游牧民族的双手,骑手不再需要双手牵着马鬃,于是成为骑兵。骑兵可以在马背上弯弓搭箭,用枪矛冲刺厮杀,也可以手持马具,放牧牛群,依次摆放。有了马镫,骑手可以在马背上自由起步,躲在马镫里给马套马具。
牧民和马是一体的。蒙古骑兵行军时,没有重型运粮卡车随行。每个创业的人都有几匹马,他骑在太阳轮上,马不困。骑兵可以在马背上日夜行军,甚至可以在马背上睡觉。必要的话可以靠马奶生活一个月。所以,绵延万里的欧亚草原不仅是蒙古骑兵的战场,也是他们的父辈。
游牧文明的显著特征是充分利用自然的、可持续的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民族的生存技能。不断迁徙流动的游牧方式是适应高寒腐熟土壤易被破坏的草原地带生产的唯一途径。狩猎和放牧文明的独特价值不在于给了我们一种技术工具和现代发明,而在于给了我们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蒙古人视天为父,视地为母,视水为血,视草木为神。蒙古人对家的概念如此宽泛。家是整个草原,山水花鸟野兽牲畜都是家的成员。当一个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蒙古人总是游牧迁徙,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吗?他的母亲告诉他,如果我们定居在一个地方,大地母神——埃图根会很痛苦。只有当蒙古人游牧迁徙的时候,它才会像大地母神的血一样流淌在她身上,让她浑身舒坦。
辽阔的草原哺育了游牧民族,游牧文明庇护了四季常青的草原。当牧羊人不再需要马匹,从游牧变为定居,草原失去了游牧文明的庇护,它将如何延续千年的绿色?
今天草原上有太阳能,风能,手机,互联网。有没有可能赋予游牧文明新的意义?湘绣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大量刺绣可以看出,湖南本土的刺绣技艺在当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高度。经过长期演变,进入19世纪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众多刺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一大批中国杰出画家的奉献,湘绣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种艺术精华,如绘画、刺绣、诗歌、书法、金石学等。,从而形成以国画为基础的几十针、各种色彩层次的刺绣线条,充分发挥针迹在各种基底上的表现力,细致刻画物体的外观。20世纪初,湘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中国百花奖金杯工艺美术奖,并双双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国宝。双面异绣新技术被世人誉为不可思议的神奇艺术。双面绣《杨贵妃》、《望月图》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大型双面绣《神仙生辰图》将湘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大型湘绣双面屏风礼物《百鸟朝凤,春在洞庭》在香港百年回归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仪式上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此外,湖南还开发了一系列湘绣产品,如楚锦壁挂、画绣结合、工艺服装、家居装饰等,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疆域分明。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太湖地区的吴文化因素也有所增加。这些变化都反映在墓葬中。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相似,但在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很少。春秋时期的墓葬,瓷器虽多,但豆类几乎没有。西周时炊具为魏,春秋时以大锅、鼎为主,很少见到。从这些变化来看,中原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因素逐渐增加,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的渗透和同化。如此强烈的变化只能是越南人的入侵造成的。这和史书上的吴越叛乱是一致的。
太湖地区也有吴文化的痕迹。春秋初期吴开始进入太湖地区,并向东推进。春秋末期,吴国占领了苏州,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首都。考古发现,春秋时期太湖青铜器增多。太湖地区的武进、无锡、苏州、昆明等地均有发现。这些青铜器具有吴文化的特征,都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这种贵重物品,更多的只是贵族使用,往往是上层贵族的象征。春秋晚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具有吴文化特征的青铜器,表明此时吴国统治者已经进入该地区。吴人何时以姑苏为都城?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应该是春秋晚期,可能是吴王阖闾统治时期。虽然吴定都姑苏较晚。然而,吴越文化早在春秋初期就已经交融。吴文化的创始人应该是周人。泰伯吴滨与当地土著人融合,成为野蛮人,形成了吴文化。当地原住民的血统是怎样的?根据文献记载,它属于其中一个部落。他们与邻近的古越人有矛盾,他们不断地互相争斗。结果当然是文化的相互渗透。三晋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生生不息,经历了几千年的辉煌。她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成熟于西周初年,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以山西为主体,横跨豫、冀、蒙、陕四省的中原地域文化,它不同于典型的宗法性鲁文化、不拘一格的齐文化、南楚文化和后秦文化,也不同于地处东南沿海的吴越文化。纵观三晋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其历史特征大致有三个方面。
1,因地制宜。
据《左传·丁公四年》记载,封唐时,(周成王)将唐叔分为主道(战车)、密髯鼓、缺公(第一甲)、古曦(钟),九姓,五官职,奉唐诏命住夏遗址,复郑(政治),征讨新疆。所谓“夏征”、“江戎所”,就是夏人受之教,戎人受戎法之治。这是周久之(实际上是周公)为虞书制定的政策议程。由于唐国地处夏人旧址,又被戎狄部落包围,所以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夏容之政管夏容之地,以夏惑之法管夏容之民。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三晋地区是中华民族与周边民族交错的特殊地区。南部是发达的农业区,中部是农牧业共同发展的地区,北部是典型的草原游牧区。总的来说,人文地理环境极其复杂。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在政治和文化上求同存异,实施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政策,才能稳定社会,谋求发展。
3,与正统相反,离经叛道的创新
三晋文化的这一特征主要是针对周和鲁、魏等诸侯国典型的正统宗法文化。所谓违背正统,就是违背正统宗法礼法的传统规则;所谓离经叛道,就是来自封建宗法制度的礼乐,来自血族制度的亲亲。西周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一种家国一体,宗法制度和君主制度融为一体,同姓同属宗族制度。周天子不仅是统驭万物的最高君主,也是天下万民的宗主和严父,各国诸侯对臣民也有这种政治和血缘的双重身份。从皇帝到士绅,等级森严,根据血缘和姻亲的远近来决定财产和权力的分配和继承,以巩固宗法奴隶制的统治秩序。但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在三晋文化体系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相对薄弱。秦腔,又称乱弹,是陕西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艺术。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术、脸谱、人物、角色、类别、演技都自成体系。发源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
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歌舞剧是大型古典宫廷舞蹈,如《仿唐舞》、《唐长安舞》等,展现了唐舞灿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编导和音乐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赢得了广大观众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它们已演出数万次,成为陕西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艺术Xi安的电影艺术可以说是闻名全国。张艺谋的《秋菊物语》《红高粱》等剧在国际电影界都有一席之地,《水浒传》的很多演员也是陕西文艺界的知名演员。Xi安电影制片厂也有很多高水平的电影作品,创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文艺陕西的文艺创作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刘清的创作史、路遥的生活和《平凡的世界》对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陕西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涌现出贾平凹、陈、、景福等一批优秀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震动了文坛,被誉为陕军东征、西北风。
陕北剪纸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其中陕北剪纸依然引人注目。陕北剪纸包含了秦汉时期的风格,风格纤巧秀丽,又粗犷大方。它已在Xi、北京等地展出数年,并获得好评。近年来,陕北剪纸艺术家多次出访国外,引起轰动。
中国唐代的三彩陶器是以黄、绿、蓝、褐、紫为主要釉色烧制而成的。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铅釉的流动,各种颜色深浅不一或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色釉。俗称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