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汇地热的中汇故事

找到创新的方向

在东北长大的尹惠来,似乎对温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1999,当时从事化工贸易的他去美国考察时,发现家里没有中国常见的暖气片。在询问了中国当地的人后,他得知加热设备是安装在天花板上的电热膜,这是他从未见过的。“我要求样品。这个薄如x光片的东西居然可以代替巨大的锅炉房!我当时觉得很新奇。”现在回想起来,尹惠来还记忆犹新。

回国后,他收集了很多关于电热膜的资料。电热膜供暖方式不耗水,不占地,独立开关,节能节材,符合减排低碳的政策导向,发展前景广阔。电热膜采暖系统不同于以暖气片、空调、暖气片为代表的点采暖系统和以发热电缆为代表的线采暖系统。是继第一代电热膜供暖系统、第二代电热膜供暖系统之后,利用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在区域供暖领域开发的柔性供暖高科技产品。

我了解到西方国家早在30年前就用电取暖了。他在关注了哈尔滨新建建筑的供暖情况后,发现只有南岗区的“满和名苑”项目使用了来自美国的电热膜。电热膜供暖方面,国内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空白的市场环境让它“眼前一亮”。鉴于引进电热膜成本高,他萌生了投资开发电热膜的想法。从17岁开始,尹惠来一直从事各种行业。哈尔滨荣兴贸易公司成立于20年前,而当时国内最大的PVC生产企业哈尔滨裕来塑料建材有限公司也于十年前成功成立,随后涉足房地产等行业。在1999,他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1000万。当时,他大胆投资4000万元开发电热膜。“当时整个工厂不到5个人,工厂的建设和工厂的规划都是我一个人在做。1999,我的事业又从零开始了。”

然而,产品开发并不容易。几年间,他不得不面对遍地的废旧物资和无数次的试验失败,甚至经历了工厂账面上只有1000元,工人工资没有着落的艰难时刻。“2002年,我们的研发遇到了技术问题。当时得知北京一家公司,是美国产品代理商,也在做电热膜的研发,打算把机器设备给别人。如果你赚了钱,把设备钱还给我。如果不赚钱,可以免费赠送。但是不要给他们!”

几经波折和选择,把事情做到底的固执驱使尹惠来另想办法。他开始四处奔波,向国内各大高校寻求帮助。最后,他决定聘请哈工大的专家,与美国杜邦公司合作,选择他们生产的材料。有志者事竟成。从2004年开始,电热膜的研发有了曙光。当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汇电热膜地热供暖系统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随后通过相关认证,并获得多项专利。“整个R&D耗资7000万元。相对于最初的投入,这几年我一直在扮演搬运工的角色。中汇从其他投资上赚了一点钱,我也很快跳槽到中汇。”尹惠来笑着说。

中汇地热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发展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储备相对不足。发展低碳经济,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汇的低碳环保产品得到了住建部的高度重视,决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中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电热膜应用技术规范》,以达到全国推广的目的。国家权威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也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