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搞垮泰国经济的具体操作原理是什么?
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低、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索罗斯和他的手下认为他们先发制人,下令出售泰国银行和金融公司的股份,储户从泰国所有金融和证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时,以索罗斯为首的西方冲击基金,正等着大量东南亚货币,联合大规模抛售泰铢。在众多西方“英雄”的围攻下,泰铢一时难以抵挡,不断下跌。5月最低跃升至1美元兑26.70泰铢。
泰国中央银行倾全国之力,于5月中下旬开始了针对索罗斯的反围剿行动,旨在瓦解索罗斯的意志,使其知难而退,停止带领民众冲击泰铢。由于货币政策突然收紧,利息成本剧增,索罗斯的军队猝不及防,损失了3亿美元,简直是当头一棒。
索罗斯认为,泰国央行能做的无非如此。经过努力,泰国人并没有让自己陷入绝境,遭受的损失也相对较小。
1997年6月,索罗斯再次出兵。他命令三军重整旗鼓,命令对冲基金开始抛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扩大索罗斯的军队规模,后期再次对泰铢发起猛烈攻击。刹那间,东南亚普惠市场硝烟弥漫,双方展开肉搏战。泰国一片混乱,战局复杂。各大交易所就像沸腾的热汤,人们疯狂地奔跑尖叫。
经过短暂的战斗,外汇储备只有区区300亿美元的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弹尽粮绝”。面对势不可挡的索罗斯大军,他们无法让泰铢保持固定汇率。泰国人不得不拿出最后一招,挖肉补疮,实行浮动汇率。没想到,这是索罗斯预料到的,他也为此做了各种准备。各种对策已经实施,泰铢的命运已经被索罗斯定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泰铢继续下跌。7月24日,泰铢兑美元跌至32.5: 1,创历史新低。索罗斯的屠杀真的让世界很惨。
扩展数据
索罗斯采取的是立体投机的策略,而不仅仅是外汇操作。所谓立体投机,是指利用三种或三种以上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金融投机。
1997上半年期间,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一些大资金利用“杠杆”不断挤压泰国金融市场,引发泰国金融危机。在随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这些资金大规模使用“杠杆”,加剧了危机的程度。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正如索罗斯自己描述的那样,“我们用自己的钱买股票,支付5%的现金,并借走其余的95%;”如果用债券做抵押,我们可以借更多的钱,我们可以用1000美元购买至少价值5万美元的长期债券。
他们用自有资金做抵押,从银行借款购买证券,然后用证券做抵押继续借款,迅速扩大了负债率。不仅如此,他们还广泛炒作各种具有“高杠杆”特征的衍生品,从而进一步提高杠杆率。
据《经济学人》报道,量子基金确实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买入看跌期权,以掉期形式借入大量泰铢,并卖出泰铢期货和远期,因为预期交易对手会卖出泰铢现货以对冲衍生合约价值,容易被他人对泰铢造成贬值压力。
贺勋。com-索罗斯如何在97年亚洲危机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