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阅读:清代状元打造的一条产业链

文/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头号实业家”,他就是江苏南通人张謇。1894,张謇“天下第一”,成为今年科恩状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仅仅一年后,他就放弃了仕途,下海经商。经过艰难的集资和融资,1899年夏天,张謇的盛达棉纺厂终于开张了。到1900年2月,盛达纱厂已盈利26000两白银。

和当时很多文人一样,张謇也曾有过美好的科举梦,希望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中国社会的长期衰弱和贫困使他对朝廷越来越失望。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损失五艘战船,战败,而日本却一船未沉,大获全胜。但是从慈禧到关白,没有人支持它。张謇此时的心已经奄奄一息。“30年的科举梦就此终结。”

张謇下海经商,不是为了给自己挣多少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理想。早在1886左右,他就认为:“中国要振兴实业,责任必须由文人来承担。他在为张之洞起草的《陈立果自强勤政》一文中,明确提出“富民强国以工为本”。张謇将自己的棉纺厂命名为“盛达”,来源于《易经》“天地之大,生而有之”。这也能体现他“实业救国”的理想。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股政府官员下海经商的热潮,但有几个像张謇那样脑子里装着全世界做生意的呢?所以我对清朝的文人张謇,清朝的政治家张謇,有着深深的敬意!

作为学者,张謇的最高成就是成为状元郎。作为一个实业家,张健的最高成就是,我认为,他精心打造了一条今天还不落伍的产业链。

在盛达棉纺厂正常生产后,为了降低棉花收购成本,张謇创办了通海垦殖公司,开始自己种植棉花。

接着,他开办了广盛油厂、复兴面粉厂、紫盛(铁)冶金厂、傅生蚕桑染织公司、泽盛水利公司、达达内河航运公司、盛达航运公司等。

这些企业在工业上都与棉纺厂有关:

这样的一站式产业链搭建,可以称得上完整精致,完全是大规模工业制造的概念。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主张实业救国的张謇,在不惑之年辞官下海,实业在1914左右达到顶峰。从1914到1921的八年间,盛达两家工厂的利润累计超过10万两白银。

张謇出生于农民家庭,靠刻苦学习成名,靠经商致富。致富的张健不忘初心。从1903开始,他将自己行业的大量利润投入到家乡南通的建设中。

清代著名维新派梁启超称赞南通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日本人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朋友,他称赞南通是“理想的文化城市”。

不幸的是,在欧洲列强的冲击下,中国脆弱的民族工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1925年,张健破产。此时,他已经70多岁了。

1926年7月17日,“第一实业家”张謇去世。

今天,现代中国变得越来越繁荣。如果张健先生知道这件事,他会很高兴的。

有兴趣详细了解张謇生平事迹的朋友,可以看《张謇传》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