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钢铁集团和鞍钢集团合并重组后,GDP是哪个城市?

鞍钢是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央企,本钢是辽宁国资委下属企业,省属国企。本钢并入鞍钢后,GDP统计没有纳入当地,也就是说和辽宁没有关系。辽宁本地很多企业都被央企收购了,比如华润收购了雪花啤酒,南航收购了北航,通用汽车收购了机床,招商局集团这两年收购了辽宁所有港口。所以辽宁虽然企业多,但是在GDP的统计上并没有优势,这也是辽宁很多数据排名靠前,GDP数据难看的一个原因。

鞍钢是央企,本钢是省属。鞍钢和本钢的合作兼并,实际上是兼并,也就是说本钢被鞍钢兼并了,所以产值归鞍钢,归国务院SASAC。

在本溪市,本钢支撑一天过半,鞍钢也支撑鞍山市。现在重组后的本钢是新鞍钢的子公司,所以创造的产值要按各个分公司所在的属地来计算,总产值要在新鞍钢上汇总上报。应该规定这方面的国家统计。如果每个城市单独统计鞍钢和本钢,这两个城市的GDP就什么都不是了。

历经16年,鞍钢和本钢的整合终于在8月20日初见成效。结果是辽宁省政府将本钢51%股份无偿划转给鞍钢。股权转让后,鞍钢将成为本钢第一大股东,本钢将成为鞍钢的控股子公司。这时候很多人会好奇。本来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公司。虽然两家钢厂的直线距离只有60-70公里,但是鞍钢在鞍山,本钢在本溪。兼并重组后的GDP是谁的?算上鞍山?还在本溪?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这两家钢铁厂的性质和历史:

首先,鞍钢和本钢的基本情况以及合并的方式:说起鞍钢和本钢的合并重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5年8月,两家钢厂就宣布合资成立安本钢铁集团。但是,对于两大巨头来说,重组并不容易。重组提出以来,两家钢厂只是统一了统计报表,资产整合几乎没有进展。

两家钢厂合并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性质和股东不同。鞍钢是国资委控股的央企,本钢是地方国企,利益不同。而且两家钢厂距离近,生产的产品与下游客户有重叠,必然产生竞争。

单就产能而言,鞍钢是本钢的两倍多。例如,2020年鞍钢粗钢产量为381.9万吨,本钢产量为1.736万吨。从产能和规模来看,鞍钢合并本钢并不意外,是实实在在的“大吐槽”。

但是,无论谁跟谁,近年来,随着国内钢铁行业重组的加速,抱团取暖是大势所趋。比如山东钢铁吞并莱钢和济钢,宝钢和武钢合并中国宝武。

再者,GDP总和是哪个城市?2020年,鞍山地区生产总值65438.78亿元;本溪GDP为81.04亿元。

本溪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原本不到鞍山市的一半。现在本钢被鞍钢兼并。未来本钢贡献的GDP会全部纳入鞍山市吗?

鞍钢和本钢都是大型钢厂,不仅解决了当地大量就业,对地区GDP的贡献也很大。例如,鞍钢曾提出,安本集团收入和利润总和在“十五”期间至少要增长50%,为地区生产总值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合并后的GDP应该如何计算并归属于谁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在计算地区生产总值时,中国遵循属地原则。什么是“属地原则”?这么说吧,无论企业或公司的总部在哪里,只要生产地在该地区,产生的GDP就属于该地区。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例如,宝钢和WISCO合并后,宝武集团在上海成立了,宝武集团控制了WISCO在武汉的各个生产子公司。集团总部虽然在上海,但是生产销售都在武汉,所以WISCO产生的GDP还是算在武汉,而不是总部所在地上海。

其实GDP的属地原则也可以体现在GDP的定义上。所谓GDP,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设单位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等于所有常设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之和”。说白了,只要企业或公司的常住地在鞍山,不管未来新成立的安本集团总部在哪里,只要原本钢还在正常生产经营,产生的GDP就属于本溪,而不是鞍山。

我们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因为税收优惠,几乎所有国内大大小小的电影公司都在新疆霍尔果斯这里注册。小小的霍尔果斯有三四千家电影公司,但2020年,霍尔果斯的GDP只有654.38+093.89亿元。要知道一部电影的票房可以达到几千万到几十亿。如果GDP核算不遵循“属地原则”,那么霍尔果斯的GDP就不会这么小。

写在最后:综上所述,由于地区GDP在核算上遵循属地原则,虽然鞍钢控股本钢,但本钢原厂将继续生产经营。只要工厂不迁出本溪,贡献的GDP就在本溪市,也就是说鞍山和本溪合并不会影响本溪的GDP。

中石化总部在北京。产值和税收去北京了吗?当然不是。只要是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就必须在当地统计产值,纳税。市县的中石化公司通常是当地的纳税人。烟草、移动等市政子公司也是如此。总部城市最大的优势在于汇总利润产生的税收。

GDP的全称是地区生产总值。不管企业怎么重组,企业在哪里,GDP就在哪里。因此,原来的GDP计算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