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业绩仍显示韧性,私募资管规模已缩减至7.32万亿元。
券商资管表现显示韧性。
目前券商资管还是以私募为主。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券商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设立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总规模为1902.68亿元,同比下降21%。截至9月末,券商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存量规模为7.32万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4.76%。虽然券商私募资产管理规模持续下降,但结构优化效果显著。以主动管理为代表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已经超过基于通道业务的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规模。
业绩方面,在前三季度证券行业整体业绩承压的情况下,41家上市券商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3361亿元,同比微降3.92%,是券商主营业务中除投行业务外收入最小的一条线。对于收入下降的原因,国泰君安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新齐表示,前三季度由于市场回调,资产管理费率回调,最终导致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与此同时,上市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继续分化。前三季度,41家上市券商中,25家上市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22家公司收入增幅超10%。但也有16家上市券商净收入同比下降。头部券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信证券、华泰证券、CICC、申万宏源、中信建投的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同比均有所增长,而另外两家头部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同比降幅均超过30%。
未来证券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仍将面临规模增长的压力。业内人士分析,一是资产端仍有部分长期股权资产难以处置,需要逐步减少;第二,负债端的主动管理业务能否完全弥补收缩的通道业务,未来仍值得关注。
或因缺乏公募基金牌照,大规模产品转型面临挑战
不少券商已将公募作为资产管理的重点方向,公募基金(含大集合)规模已超过1.1万亿元。
然而,券商在向公募基金业务渗透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Wind数据显示,截至基金转型生效日,截至6月3日165438,已有49家券商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完成228只大规模产品的公开转型;其中,2019至2021,分别有9只产品、45只产品和98只产品,今年有76只产品。
2018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用证券公司大额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操作指引》)提出,具有公开募集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应当向中国证监会申请相关大额产品变更登记为公开募集具有匹配风险收益特征的基金。未取得公开募集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本大型集合产品的合同变更申请,合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如果标准化大型集合产品在三年合同期满后仍未转为公募基金,将适时采取规模控制等措施。
参与公募转型的49家券商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中,约有465,438+0家尚未获得公募基金牌照。今年8月以来,首批完成公募转型的9只券商大额产品中,有7只产品存续满3年,2只产品将于今年11结束前到期。* * *涉及五家证券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其中,郑东资管、国泰君安资管获得公募基金牌照,两家公司4只产品转型为公募基金;中信证券、光大资管、广发资管5只产品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3年。
针对到期产品,券商也纷纷发布公告,延长公募产品的期限,期限延长至65438+2023年2月31。以首家完成公募转型的中信证券6个月滚动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为例。在该产品3年到期之际,中信证券针对该产品发布公告称,自本资产管理合同变更生效日起至2023年2月31日止,存续期限不超过3年。
目前证券行业获得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仅有14家。中证协2021专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有效回复问卷的券商中,有49家已经获得、正在申请或计划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23家将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缺失或公募业务相关问题视为新规过渡期后的最大挑战。
事实上,《操作指引》还指出,鼓励未取得公开募集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通过将其持有和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更换为大类集合产品经理、变更注册为公开募集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大类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
可喜的是,今年以来,政策持续助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扩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调整优化公募基金许可制度,适度放宽公募数量限制,一参一控一牌正式落地。上述公募产品存续期延长至65438+2023年2月31,也为券商申请公募基金牌照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