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路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南越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先秦南越时期岭南地区的海上交流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在大约6000年前,岭南先民就已经用独木舟在近海活动了。

距今5000 ~ 3000年间,东江以北近百公里的惠阳平原,已经形成了以陶瓷为纽带的商圈,其影响通过水路延伸到沿海和海外岛屿。

通过研究海船和出土陶器的分布区域,以及肩扛石器、铜鼓和铜钹,得知先秦时期岭南先民曾穿梭于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了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

根据出土文物和结合古代文献的研究,南越国已能制造25 ~ 30吨的木船,并与海外各国有相当的交往。

南岳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漆器、丝绸、陶器和青铜器。舶来品正如古代文献中所列,“珠、犀(牛)、玳瑁、果、布之合。”主要通商口岸为番禺(今广州)、徐闻(今徐闻)。

二、西汉中后期和东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汉朝历史。《地理志》记载“南漳赛、徐闻、合浦船行”...有长译,属黄门,都随申请人去了海城明珠,琉璃,奇石,异物,金杂。..... "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汉武帝灭南越后兴起的。东汉时期(尤其是后期)船只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第一次通过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来自中国的官方商人也抵达了罗马。这标志着真正横跨亚非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汉代养蚕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出口产品。乳香(香炉)和家仆(灯笼俑)在以前的进口中是看不到的。

由于汉朝疆域向东南亚部分地区扩张,政府加强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沿海港口和城市的管理。如今天的徐闻,“左右待官,货物积于郡南此处,以备其需,交易之用”。还有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如番禺、徐闻、合浦(今合浦附近)、龙变(今越南河内)、广信(今梧州)、釜山(今贵港)、桂林(今桂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岭南与大陆之间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也变得重要起来,并得到了修复。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孙吴政权第五年(226),黄武设广州(郡治今广州),加强了南方的海上贸易。

据史料记载,广州在东晋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对外贸易涉及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国家,还包括印度的大秦和西方的欧洲。运作方式是中国政府派使团出访,外国政府派使节向中国进贡。

丝绸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进口的有珍珠、香、象牙、犀牛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财宝、犀牛、赤霞珠(棉布)、花斑布、钻石、琉璃、珍珠、槟榔、斗鸾等。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的发展,外贸收入成为南朝的财政依赖。

另一个说: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纬24° 22 '-25° 56 ',东经117° 34 '-119° 05 '。面积为11220.5千平方公里。辖鲤城、丰泽、罗江、泉港四区,石狮、晋江、南安三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五县。人口654.62万人(不含金门县)。传闽南话。泉州是著名的侨乡,也是台湾省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国务院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在宋元时期与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人文丰富,文化繁荣。这里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与交汇,造就了群星璀璨的文化名人,保存了以南溪、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辉煌古今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珍稀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开元寺、老君岩寺、景清寺、伊斯兰圣墓、曹安等中世纪几大宗教的寺庙。有洛阳桥、安平桥、崇武古城等传统建筑名作,还有九日山的摩崖石刻、祈风图,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与外商的友好往来。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著名的民间信仰寺庙天后宫、德化曲斗宫古窑址等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到处都有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大成戏,古朴典雅。

南音,中世纪宫廷音乐的“活化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黎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陈醋等名优土特产远近闻名,是馈赠亲友的佳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湾省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目前,泉州海外侨胞600多万人,港澳同胞68万多人,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台湾省汉族同胞中,泉州人占44.8%。长期以来,泉州的广大海外乡亲和爱国侨胞为我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