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公司想向互联网金融转型。有什么好办法吗?

这几年讲小贷公司已经很难了,因为互联网之后,互联网上小贷的牌照很吃香。原因一定是有人囤积牌照,等待升值,就像交牌照一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业务范围不再受限,全国各地都可以做。

自国内4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近两年已有20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已经打破了一省一家的格局。中小银行纷纷布局消费金融公司也很常见。不算高调的中行年放贷量早已破百亿大关,而一向低调的捷信消费金融布局的3C场景,更是一龙之首。

获批的互联网小贷有80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20多家。主要受制于股东结构的问题。一般来说,消费金融公司需要一家银行作为发起股东。互联网小贷公司不需要。量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量上的尊严,网上的小贷量真的差远了。虽然贷款给客户的资金成本一般在1.5左右。其实这个成本是可以的,而且肯定是人民银行的机构,说盈利也不为过。

按常理来说,互联网小贷的优势大于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贷公司不受太多约束。消费金融公司不是。谈场景消费真的很尴尬不是吗?大型国有银行没有放弃装修贷款,3C额度太小。旅游资金基本是鸡肋,婚恋市场更难开发。医美和教育早就该洗洗睡了。单纯依靠信用卡的消费金融公司喘不过气来,汽车金融却做不起来。毕竟场景消费很不成熟。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做现金业务。互联网小贷酷多了,比消费金融额度更宽,使用更随意,还款方式更灵活。

看起来很美的互联网小贷公司,相比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很弱的。消费金融公司必须主要由银行作为股东支持。几百亿的贷款是小的互联网贷款公司接触不到的。他们可以从其他银行贷款,发行ABS,股东增资是消费金融公司的绝对优势。互联网小贷不好,融资渠道的各种规章制度哭了。

通过简单的对比,我们是否发现蛋糕没有锅大?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都要时刻牢记。与其贪完美,不如小而美。再好的钱信金融超市这样的贷款分流平台,也不如金融机构无息放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