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是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阐述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花在食物上的比例会逐渐降低。这个规律叫做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个规律的系数叫做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总支出/家庭或个人消费总支出×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达了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某种趋势。本文揭示了居民收入与食品支出的相关性,用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来说明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众所周知,吃饭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必然会在消费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当食物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消费的重心就会开始转移到衣着、使用等其他方面。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越大;相反,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越小。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按照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用这个标准来比较国际和中国的城乡,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的因素,比如消费品价格的差异,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经济制度不同造成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比较中要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变化时,需要注意的是,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个长期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趋势。就是通过熨平短期波动来寻求长期趋势。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数据,得出了一个关于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比重就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就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花在食物上的比例就越大,而且这个比例随着国家的繁荣呈现下降趋势。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品支出的百分比变化

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r1) = ————————

总支出的百分比变化

或者

食品支出的百分比变化

食物支出与收入之比(R2) = R2)=—————————

收入百分比变化

R2也被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基于经验数据提出的,只有在其他所有变量不变的前提下才适用。因此,在考察食品支出占收入比重的变化时,还应考虑城市化、食品加工、餐饮业以及食品本身的结构变化等影响家庭食品支出增长的因素。只有当平均食物消费水平相当高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会对食物支出产生重要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一个比例数,是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食品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

支出总额

除了食品支出,还有衣、住、行等方面的支出。,在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的比重上升一段时间后也呈现下降趋势。

补充:

一、恩格尔系数的概念及其广泛应用

恩格尔系数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恩格尔对当时比利时的三个阶层进行了统计调查,并绘制了如下图表:

衣食住行燃料文化教育健康娱乐。

普通工人家庭

中产阶级家庭

高级家庭62%

55%

50% 16%

18%

18% 12%

12%

12% 5%

5%

5% 5%

10%

15%

从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收入低的人指出食物支出的比例更高。随着收入的增加,温饱支出比例逐渐降低,但比例变化不大。住房支出和燃料支出比例保持不变,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杂项支出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快速增加。

恩格尔系数是经济学中最早建立的两个函数关系之一。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认可,并在统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的意义在于,它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在中国,恩格尔系数也很受重视。无论是政府机构的工作报告,还是新闻媒体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报道,都可以看到恩格尔系数,而且使用频率很高。2003年中国发布的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指出,中国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降至47.7%(小康),城市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37.9%(富裕)。在新华社的网站上,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都有一份本地区恩格尔系数数据的报告,以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更重要的是,政府机构的很多工作计划都是基于当地的恩格尔系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方法之一是恩格尔系数法:根据全国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和标准食物摄入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到最低生活标准,乘以每个职工的供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①

第二,恩格尔系数的问题

1,恩格尔失败。恩格尔当时的结论完全是根据经验推断出来的,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但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论研究很少,大多是在统计调查中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1868年,德国统计学家休·瓦彭(Hugh Wappen)研究了柏林市民的收入与住房支出的关系,推翻了恩格尔关于住房支出比例相对恒定的结论。他指出,住房支出比例也适用于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规律。后来其他经济学家根据统计数据发现,服装等生活必需品支出的变化规律与食品支出的变化规律相似。

65438-0984年,苏志平、张可欣教授对河北省几个县的农民消费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农民的一般食品支出都在25%以下,相当于发达国家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比例。不过,苏志平教授也指出,农民的主要支出不在文化、教育、娱乐、卫生(这些支出只占总支出的10%不到),而在住房(占总支出的4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农民忙于解决温饱问题,无法改善住房条件,再加上传统消费观念浓厚,习惯了简朴的生活,在吃饭上基本维持原有水平。①

我国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相关数字计算: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②。

1957 1964 1978 1985 1987 1990 1992 1993 1995 1997 1998

城镇

农村58.4

65.8 59.2

67.1 57.5

67.7 52.3

57.4 54.4

- 54.2

55.6 52.9

56.8 50

58 49.7

58.6 46.4

55 44.5

53.6

%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两倍,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从上述数据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仅分别下降了13.9%和12.2%,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极不相符,中间还出现过几次反弹。令人不解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并没有造成恩格尔系数的大幅上升,9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也只是造成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小幅反弹。事实上,“纵观中国人30多年的消费结构史,恩格尔系数并没有实际的论证。”①

2.恩格尔悖论。恩格尔系数一般在两个前提下适用:(1)假设其他所有变量不变;(2)食物支出有统一的含义,即指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支出。在各种收入水平下,应该按照这个意义要求的东西来衡量。但问题的焦点在于食品的消费弹性。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与物资极其丰富的买方市场不同,恩格尔19世纪的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产品并不丰富,尤其是食品,不仅数量少,而且成分单调。当“填饱肚子”是大多数居民的第一要务时,很少有人会在意食物的“味道”,食物等级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不是必须的。国外经济学家经常用所谓的“巨无霸指数”来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但他们似乎都忽略了一点:汉堡包在西方国家是居民的日常食品(甚至被称为“垃圾食品”),但在中国,汉堡包是作为一种相对“高级”的食品出现的(除了极少数极其发达的地区)。所以有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定义「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这个概念?需要明确食物的功能是“维持生命”还是“享受生活”(尤其是酒和“零食”的出现)。有了享受的粮食,无疑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正如历史学家指出的,酒的出现说明粮食的产出不仅能满足吃饭的需要,而且还有盈余,这也是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享受的粮食的弹性无疑大于维持生活的粮食。但问题是,哪些食物是用来“享受生活”的?这部分食物是否应该算作恩格尔系数公式中的“食物支出”(分析恩格尔系数的本意,用于享受的食物不应该算作食物支出)?那些可以用来「维持生命」和「享受生活」的食物如何分类?这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样,作为“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汉族的主要肉类是猪肉,而受宗教影响,穆斯林的主要肉类是牛肉。牛肉价格一般比猪肉高25%左右。消费者的偏好和习惯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恩格尔系数的准确性。同样,高档食品、食品等级等消费弹性食品的存在,使得恩格尔系数公式的计算失去了标准。以湖南为例,大米是湖南居民的基本食物。湖南产普通大米零售价约为每斤1.5元,优质大米(如东北大米)零售价约为每斤2元,进口大米(如泰国大米)零售价高达每斤3元左右。不同品种的大米,除了在所谓的“口感”上,在满足居民膳食要求上没有区别;另一方面,居民对主食的选择是习惯性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做一个极端的假设,不同家庭的总支出和其他支出都是一样的,但是选择的大米品种不同(一般来说南方人对大米比较讲究)。如果机械地用恩格尔系数公式计算,就有可能得出一个违反直觉的结论,吃高档食品的家庭生活水平低。根据张晓唯和孙伟平的研究,城市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继续投资于食品的比例高达13.76%。“虽然恩格尔系数在逐年降低,但人们仍然把食品作为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消费类别”。①

第三,一个理论猜想

在理论研究中,经济学家对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通常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萨缪尔森提出了萨缪尔森恩格尔系数。萨缪尔森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他对恩格尔系数的看法:“食物在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我们还应该关注储蓄的上升,从低于零的低收入到相当高的水平。”①萨省恩格尔系数公式中以总支出为分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支出的增加。这是假设所有居民的收入都用于支出。之所以这样假设,是因为财富只有投入市场流通,才能发挥作用,推动社会进步。这和储蓄的作用有关。财富进入银行后,以贷款的形式投入社会再生产,当然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按照恩格尔系数的本意,银行储蓄也应该算作费用。但储蓄毕竟不能直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中国居民一直有将剩余财富存入银行的习惯,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并没有带来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原来生活水平比较高的时候)。另外,恩格尔系数公式选取的数据是一个时间段。居民的银行储蓄什么时候算支出?所以要明确恩格尔系数中所指的支出一定是“消费支出”。萨沃伊恩格尔系数虽不出彩,但为恩格尔系数的适用性和统计指标的宽度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中国国家统计局对食品的统计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鸡蛋、水产品、鲜菜、鲜果。

中国学者苏志平对恩格尔系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恩格尔系数的一个隐含条件是食品支出的收入弹性小于1。苏志平认为,恩格尔系数的理论基础是需求弹性理论。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往往是弹性不足的商品。也就是说,虽然人们生活水平不同,但对食物的需求大致相同。苏志平教授还考虑了恩格尔系数的适用性和统计指标的宽度。他指出,恩格尔系数的适用性有两个前提。第一,食品支出是指维持消费者整体生存所需的支出(我们上面已经讨论过)。二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包括内生变量(事物本身因素形成的影响变量)和外生变量(非事物本身因素形成的影响变量)。就内生变量而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消费观念的变化是主要的内生变量,因为这个假设是不变的。(1)但当恩格尔系数成为国家决策的依据时,假设内生变量不变是不合适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随着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愿意让家务占据闲暇时间,所以越来越愿意购买加工食品,这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居民消费的食物量没有增加,但由于加工和服务成本的增加,食物支出增加了。虽然经济学家认为,为加工和服务付费会因节省时间而导致休闲福利和收入增加,但他们也证明了恩格尔系数和统计指标宽度的适用性。

1954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 Stone为了深入研究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了基于效用函数的需求函数线性支出系统。它的基本形式是:

Vi=PiXi+bi(V-∑PkXk) (i=1,2,3……)

Vi是第I个商品的消费支出,V是总消费支出,是Vi之和。Xi是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PiXi是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Bi代表用于购买第I种商品的支出超过基本需求的百分比,称为边际预算比率。

与恩格尔函数模型及其衍生模型相比,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可以直接利用截面数据进行参数估计,还可以用于边际消费倾向分析、需求的收入弹性分析和基本需求分析。同时还考虑了物价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可以利用居民的横截面收支数据,在没有物价数据的情况下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

但笔者认为,恩格尔系数的理论基础不仅应包括需求函数线性支出体系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分析,还应包括消费支出的分类及其衍生的食品消费弹性。所谓食品消费弹性,是指在食品的消费函数已知的情况下,食品消费变动对收入、质量、价格变动等其他变量的敏感度。

消费支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目前影响较大的方法有:恩格斯的消费资料基本属性理论(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美国心理学家马嘶·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日本心理学教授Masao Uno的消费结构三阶段理论(分为以温饱为中心、以安全舒适为中心、以生存意义为中心);以及中国吃、穿、用、住、行的大致划分方法。上述分类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把对食物需求的支出作为人的首要支出,认为人只有在满足了食物需求后才能追求其他消费。

使用恩格尔系数遇到的最基本的问题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居民对食品的支出弹性会随着总支出的增加而变化。也就是Zvi Griliehes提出的享乐价格。由于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同,食品支出增长率与总支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无法统一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有恩格尔系数支持:

食品支出金额=

—————— > ———————

总支出额总支出额=

但是,由于无法区分“食品支出金额=”和“总支出金额=”之间的关系,因此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食物支出额食物支出额食物支出额食物支出额食物支出额食物支出额

——————————————————————————————————————————————————————————————————————————

总支出总支出总支出总支出总支出总支出总支出

如果说前一种情况勉强符合恩格尔系数公式,后一种情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更高,恩格尔系数也更高)则与恩格尔系数公式完全相反。而且棘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的支出往往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收入的减少却不容易减少。因此,当居民收入减少时,也有可能:

食品支出金额↓

—————— >———————

总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可见,消费行为的差异使得判断居民收入变化时恩格尔系数进而判断其生活水平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四。简短的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恩格尔系数的合理理解应该是:

第一,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出现都是适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恩格尔系数也不例外。今天的社会经济状况,无论是居民收入水平,还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政府的经济倾斜,还是市场上商品的丰富程度,与150之前的欧洲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通过计算“食物支出”来判断“社会进步”或“生活水平提高”是不恰当的。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指标,只揭示了特定发展阶段的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关系,不适用于各阶段、各地区的比较,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概念模糊,学术界没有统一标准,但恩格尔系数计算准确;恩格尔系数的意义与千变万化的生活现实息息相关,却被人为地强加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限制。笔者承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恩格尔系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今居民的生活水平,但不能机械地作为比较不同时期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如果政府部门依据恩格尔系数制定相关经济政策,还必须仔细考虑该系数是否符合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