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的20毫米高射炮是什么?有什么信息吗?
大概没有一挺机枪能比得上二战中瑞士Erlikon 20 mm机枪的地位。这家瑞士公司设计的20毫米机关炮及其众多衍生产品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被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参战国采用,构成了战争前期到中期各国空军的主炮力量。总共有30多个国家在战时采用了Ericon公司的产品。从北非炎热的沙漠到浩瀚的太平洋,瑞士的杰作随处可见。埃里克森枪的变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战争极大地推动了空战理论的进步,武器的发展也随之而来。由于资料不足,对盟国使用埃里康机枪的情况仅作简要描述,后半部分将重点介绍较少提及的埃里康·FFL在日本的生涯。
Simag l枪
基本上,Erricon 20mm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战末期德国空军采用的贝克炮,作为空降炮和高射炮使用。战后,西马格购买了这一设计,并进一步改进,制造出“L”型机枪,发射20x99RB炮弹,重约43kg,射速350发/秒。Erricon随后吞并了Simag,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更重的S型机枪,发射20x110RB炮弹,重62kg,射速280发/分。1920s中期,Erricon调整了发展计划,研发了三种不同弹药的20毫米口径机枪。为方便统一,采用了定型名称:FF型,发射20x76RB炮弹,重25 kg,射速520发/分钟;FFL型,使用20x100RB炮弹,重30kg,射速500发/分钟;FFS式,使用20x110RB炮弹,重39公斤,射速每分钟400-470发。后来的变种产品基本都是从这几种机枪衍生出来的。作为一个商业产品,从设计图纸到生产许可证,都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销售。
几种不同种类的弹药
30年代中后期,欧洲战云密布,各国全面扩充军备。制作精良,性能出众,埃里克森枪自然很受欢迎。法国Hispano Xuzha公司购买了FFS式机枪的生产许可证,在1936的基础上研制了HS7和HS9两种机枪,重48公斤,射速400发/分钟。主要改进是设计了带有液冷发动机叶片的机枪。皇家海军购买了FFS作为高射炮,在整个战争中自始至终使用。在S型的基础上,Erricon开发了重62公斤的SS系列机枪,射速提高到每分钟500-600发。美国海军随后采用了同样的机枪。德国空军在1939购买了FF型号的生产许可证,设计了改进型MG-FF,使用20x80RB炮弹,重25 kg,射速540发/分钟。该武器在MG151/20成为前德国空军的标准机载武器,并在1940进一步改进为MG-FFM。
有趣的是,性能最出色的FFL型号被冷落,几个主要交战国已放弃购买它。战后对比表明,与英国皇家空军早期使用的伊斯帕诺2型20毫米舰炮相比,FFL 20毫米舰炮仅在射速上更低,但弹药威力和弹道性能更好,更轻更紧凑,后坐力带来的问题更少。如果英国皇家空军能在战前买到这种枪,那么英国的空战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美国的HNA和陆航没有大规模使用机枪,一般认为是由其空战理念决定的。其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方面:美国直到最后一战才生产出完全满足它的20毫米机枪。这个问题直到战后几年才彻底解决。50年代初,法国人接受了64架美制F8F-1B战斗机。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其中多达25人配备的20毫米M3机枪存在许多问题,必须更换。而且美制20mm M1、安-M2、M3枪的问题,与美国的工业能力无关,纯粹是面子设计问题,所谓“六十寸”。有时间我再细说。因此,20毫米机枪(和少量的F4U-1)主要用于海军的P-38战斗机和SB-2C俯冲轰炸机。但是,美国人的观念进步很快。海军2月26日发布的条例1945+65438明确规定“20毫米舰炮必须广泛应用于现有设计的所有海军战术飞机”。至于后来成立的空军,回到. 50寸M2的道路上,恐怕有很多无奈的成分。很远的地方,回到我们的FFL炮,当埃利康正为卖不出去而发愁的时候,一个新客户找上门来了:日本海军。
日本扩张的步伐总是超出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工业技术水平。的确,成本低但收益巨大的殖民战争是不可抗拒的。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又不得不不满世界对本国工业无法完美设计却又急需的优秀武器装备的需求,机枪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海军对Erricon的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购买了FF和FFL火炮的生产线。双方都很高兴。Erricon的生产线和技术人员很快到达日本,生产工厂按照合同按时建成。
但精明的日本海军根本不打算支付后续的生产许可费。生产线建成之际,日本Erricon日本工厂厂长的家人受到了日本海军的“特别照顾”,他本人也受到警告,必须继续维持生产线的正常运转,否则他的生命和家人的生活都会受到担忧。不知道埃里克森的总部后来是不是悲愤地喊了一句“永远不要相信日本人”,我估计也差不多。日本已经鼎盛了40年,还没把中国战场的无底洞用兵力和物资填满,还没准备好太平洋战争,还没拿出巨额外汇填补国内粮食供应缺口。军人可以“* * *身体困难”,虽然有点无赖,至少为海军省了不少钱。但是,这是以失去Ericon的后续技术支持为代价的。事实证明,以日本薄弱的工业技术基础,直到战争结束才研发出勉强与MG151/20相提并论的机枪,并且没有及时装备。但是,当时对于坚信太平洋战争最多一年就会结束的日本军方来说,这似乎并没有考虑到。
99-1公式
99-2类型4
日本制造的FF被称为99-1型,重23公斤,使用23X72RB炮弹,炮管长度76厘米,射速520发/分钟。FFL型被称为99-2型,重30公斤。采用20x101RB炮弹,炮管长度120 cm,射速490发/分。两种类型的机枪都保持了埃尔康的标准特点:初始型全部使用60发弹筒。99式出名主要是因为装备了三菱A6M战斗机,也就是著名的零战。标准的零战装备是2门同步机枪,整流罩上7.7毫米,2门机翼下20毫米。7月21940,15预产零战A6M2被派往中国加入汉口12海军联合航空兵。9月3日,中国空军1940、13零战和27架Policarpo I-15、I-16在重庆爆发,日军记录显示中国空军战机全部负伤被击落,无一损失。中国前期生产零战期间,90多架中国战机被击落受伤,只有2架被地面炮火击毁。41,12年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2月8日,65438+,台南联队84架零战飞机护航54架1陆上攻击机和96架轰炸机,袭击菲律宾美军克拉克机场,一举摧毁驻菲美军航空兵主力。体积庞大的野猫F4-F之前已经被证明不是零战的对手。出色的水平机动性,超长续航,以及驾驶它的日HNA精英,构成了早期零战成功的主要因素。埃里克森机枪很受老兵欢迎,是擅长一击必杀的王牌玩家手中的利器。对了,无意中发现了空军之翼的《零战》原文。有兴趣可以对比一下他们是怎么翻译的。
零战A6M7翼炮
与此同时,日本人自己也开始对99-2式火炮进行改进,结果是将99-2-3式火炮装备上A6M3式,每鼓容量提高到100发。之前几乎没有设计过100发弹药桶。这种方法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每门炮的重量只增加了4公斤,比盟军同时供应的带弹链的西班牙20毫米炮要轻得多。但后来发展的99-1和99-2-4机枪被子弹链取代。最后改进的是99-2式5机枪。主击发机构设计得更轻,后膛安装了更强的弹簧。这个意图是让主击发结构在后座移动更快,提高射速(不懂就别打我)。实验表明,这可以将射速提高到每分钟675-750发。虽然该型机枪的性能令人印象深刻,但此时战争即将结束,没有时间装备日本空军。
99-2类型5
根据FF模型,日本人随后研制了更大口径的30毫米机枪。1942设计的2式30毫米机枪,重50公斤,使用30x92RB炮弹,枪管长135厘米,射速400发/分钟;这种枪在上航的服役记录中并不多见。只提到了仿制Me163“彗星”火箭战斗机的日版J8M1。隋书计划安装两挺30毫米机枪,其目的与其最初的德国产品相同:对付盟军飞得又高又快的重型轰炸机。
2型30毫米机枪
日本海军的机枪效果如何?判断机枪的效能和杀伤力有一套数学模型。基本上,不想灰就别研究了。反正我是看不懂。但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比较。综合机枪的重量限制和弹药限制后,20 mm机枪的理想初速为850 m/s,而99-2使用20x101RB炮弹时,初速为720 m/s,炮弹重量为128 g,含有8%的高爆弹装量,因此攻击力较弱。详细考证,留待以后慢慢考证。
日本海军的99-2型5可以被认为是FFL的最终型号,因为Erricon公司停止了对它的改进。与其他兄弟相比,它在发展上有所保留。德国根据MG-FFM的基本概念设计了30 mm口径MK108,采用30x90RB炮弹,重60 kg,枪管长44 cm,射速600-650发/分钟;在S型的基础上,Erricon开发了一系列长筒炮,从SS到1SS、2SS,全部采用20x110RB炮弹,炮管140 cm,射速从SS的470发/秒提高到2SS的650发/秒。
两个斜角MK108安装在BF 165438-F4/U1上。
目前,Erlikon公司是Laing Steel Defense Technology公司的子公司,专门生产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和中口径速射炮及其弹药,在其传统的小口径防空火炮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
今日艾利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