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上市失败,470亿缩水不到37亿。孙正义这次被栽赃了。

1999,短短6分钟的交谈后,孙正义向马云的阿里巴巴投资了2000万美元。14年后,这笔投资给他带来了2900倍的投资回报!

孙正义投资的优步以754亿美元的估值上市,但上市后跌破发行价,之后一路下跌。目前市值只有504亿美元。

曾经很看好* * *乐享经济的孙正义,被* * *乐享经济当头一棒。这只是开始,WeWork马上就给了第二棒!

WeWork的上市梦碎了!

14年8月,WeWork信心满满地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招股书,希望以47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当时全世界的聚光灯都在这家明星公司身上。

但之后,一切都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迎接WeWork的是数千名拿着显微镜的分析师,他们对WeWork的财务、商业模式甚至管理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一时间,各种问题被置于聚光灯下。最关键的问题是,WeWork至今没有盈利。招股书显示,WeWork近年来实际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从2016到2018,WeWork的收入为:

4.36亿美元、8.86亿美元和1825438+0亿美元。

但是净损失是:

4.3亿美元、9.33亿美元和654.38+0.927亿美元。

也就是说WeWork一直在巨亏,没有盈利。今年上半年,WeWork的营收为654.38美元+0.535亿美元,但仍净亏损9.04亿美元,而且这一亏损有扩大的趋势。2065.438+08同期,其营收为7.64亿美元,净亏损为7.23亿美元。

多年的亏损让分析师和投资者不再买账!

美国股市一直在为不盈利的IPO支付令人瞠目的估值。到了WeWork,神话戛然而止,投资人不再愿意为过度投资买单。

we work IPO的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美国投资者为无利可图的企业提供慷慨资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分析师对WeWork的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提出质疑,但WeWork并没有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因此WeWork的估值一再被下调。

从最初的470亿美元到250亿美元,再到后来的6543.8+05亿美元,甚至是6543.8+00亿美元,WeWork依然没有得到投资者和分析师的认可。

如果再跌,不仅孙正义投资WeWork的本金收不回来,面子上也丢尽了!

在软银等外部投资者的不断施压下,WeWork正式宣布撤回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招股书,终止上市!

WeWork的商业模式探索之路

WeWork于2010在纽约成立。截至目前,超过50万人在全球35个国家超过120个城市的WeWork工作。

WeWork模式,个人租房领域有丁丁,蛋壳,自由,WeWork就是写字楼做这个的业务。本质上是写字楼里的二房东,仍然是长期从业主那里租用写字楼,然后进行装修,再以加价摊销的形式转租给个人或者小微企业的业务。

这种二房东的商业模式怎么包装?

我们工作真的很努力。

1.常规来说是房地产租赁公司。

从根本上来说,Wework是一种分时租赁。Wework首先需要签入低价的房子,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租,赚取差价。这种租赁模式决定了WeWork是一家重资产的房地产租赁公司。

如果按照房产租赁公司估值,那么Wework的价值是多少?

让我们看看灵活办公的鼻祖IWG集团。

IWG在覆盖城市数量、办公场所数量、总租赁面积、会员数量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Wework,但IWG目前的估值只有37亿。

如果Wework的商业模式被认定为房地产租赁公司,那么Wework的估值将远低于37亿美元。

2.WeWork自称是一家科技公司。

Wework肯定不会愿意接受这么低的估值。即使他们这么做了,孙正义等投资者也不会承认,因此Wework将试图累计估值。

最直接的方法是评估基准美股市场中的科技股,如谷歌、脸书等公司。除了他们的主业,只要和科技、大数据概念相关的,都可以估值翻倍!比如亚马逊电商平台,加上大数据,可以说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客户个性化推荐,提高GMV,提高公司收入,然后把估值堆起来。

于是Wework动了他的心思,啊,我们不是房地产租赁公司,我们是科技公司,大数据公司!

但是你不能像贾会计一样,一张PPT就说自己是科技公司。怎么包装?

Wework拥有大量的业主和会员,这些都是数据。让我们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我们将来会有大数据!

做就做,自己的数据只是原材料,谁来做饭?自己不做就买,然后你买了建筑建模公司Case,空间分析优化公司Teem,空间运动分析公司Euclid,然后你体面的推出了WeLive,RiseByWe,WeGrow,WeLabs,PoweredbyWe等服务,为企业提供空间利用咨询服务,包装了一个新词:Space-as-a-Service。

为了化解创始人对公司的负面影响,甚至一度重组,还花了59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We”商标。

改头换面之后,WeWork认为自己真的是一家科技公司,一家大数据公司。

但是决定一个公司是什么商业模式,要看公司说的这个模式能不能给公司创收。目前WeWork还在收房租过日子。所谓的大数据给WeWork带来了什么?

原来公司在运营的时候,WeWork烧钱推广,花了2元钱,回收了1元钱。

现在,该公司自称是自己的大数据。推出了这个服务和那个服务的,还是2元起花钱,拿回1元。所以看起来WeWork的大数据指导的这个那个工具都没用。就算我们家收入能提高,要不要引进去服务别人?

没睡醒?

3.学习新单词,坚持* *享受经济

后来随着Airbnb的* * * B&B、优步的* * *旅行等* * *经济的兴起,WeWork开始琢磨,是* * *享受办公空间,我们也享受经济!

从那以后,WeWork就像三剑客一样,喊出了美国三大经济巨头的头号,非常吓人。

然而细究起来,WeWork和* * *享受经济关系不大。

Airbnb和优步都属于平台,一端链接资源,另一端链接用户,平台在中间赚取佣金,都是轻资产平台模式。

但是,WeWork不一样。我们之前说过,它需要高价租赁资产,然后投资装修,最后以更高的价格出租。是标准的重资产租赁模式,和* * *享受的关系太牵强。

WeWork上市失败,蝴蝶扇动翅膀!

经济在走下坡路,潮水在退,享受经济的* * *的内衣正在慢慢被扒掉,优步和其他享受经济的妈妈们不得而知。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华尔街受不了了,这种讲故事不脸红的吹泡沫行为,华尔街是不陪的。

WeWork等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越来越冲击现有的VC市场定价模式。创业型公司在融资中盲目追求高估值,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续融资风险,现在投资人和分析师都不再站在这样的故事一边。

退潮之后,谁在裸泳就很清楚了。

上市失败后,由于前期估值过高,WeWork烧钱很多,账户空空如也。本以为在二级市场上市会减轻资金压力,但现在上市失败,WeWork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上市失败后,崩溃的形象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首席执行官亚当·诺伊曼、公司副董事长迈克尔·格罗斯、房地产投资部门联席主管温迪·银色啤酒杯乐队、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品牌和影响力官丽贝卡等高管宣布辞职。

随后又曝出本月将有大量裁员。初步计划裁员人数约2000人,裁员人数约占WeWork总人数的16%。

最后,为了应对资金压力,WeWork还在考虑出售新收购的大数据业务公司。为了节省开支,原计划于下半年举行的峰会也已取消。

不过,这还是第二种。WeWork的上市失败,更像是一只蝴蝶在扇动翅膀。

作为所谓* * *办公空间的鼻祖,WeWork下面有很多弟子和孙辈,比如中国的SOHO、氪空间、优客工场,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去年,潘石屹自信地宣布,她将把自己的办公部门SOHO3Q拆分出来,独立上市。今年,她享受了一个寒冷的经济和WeWork未能上市。潘石屹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起过这件事。

在“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从开发商手中拿走项目”、“部分物业无法按时支付租金”等传言的包围下,氪空间已于今年元旦伊始开始裁员,不仅取消年终奖和年会,创始人也不再争夺所谓的“* * *享受办公第一股”。

毛大庆创办的优客工场成立三年来,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过。面对困难,毛大庆也承认,属于联合办公的2019已经开始了,势必还会继续来。

经济下行,资本冷淡。资本吹大的所谓* * *写字楼泡沫还能膨胀多久?这是一个大命题,需要给时间。

然而,优步的股价暴跌,WeWork失去了IPO。孙正义1000亿愿景基金吹捧的* * *享受经济的故事还能吹多久?

这个故事还能继续吗?

美国华尔街的聪明人听不进去的故事,我是不会去听的,哪怕儿子可以换个概念继续讲下去。我们是傻瓜吗?

本来我有两颗心,一颗善良,一颗恶心。看了WeWork的上市过程,我只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我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