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塑机:突破天花板成就“世界第一”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国内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总部位于宁波的海天集团位于佛山顺德,将在龙江打造海天高端智能装备生态产业基地。该项目预计在未来三年左右实现总产值30亿元。这被视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的一次深度握手。

这笔投资之所以备受关注,一个原因是海天集团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隐形冠军。其注塑机业务全球第一,产品应用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是多家汽车、家电企业的幕后功臣。海天投资顺德,是继此前广州生产基地之后,在珠三角的又一次重大布局。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在评论海天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企业难得的地方是,一个行业不做到第一,肯定不会做第二个行业;而且,做到规模第一还不够,还要做到质量第一。

1966,海天集团前身江南农机厂成立。当时的海天只是一个生产镰刀、锄头、水泵等农具的小作坊。后来,海天的创始人张看到农民穿塑料鞋不容易,就琢磨塑料是怎么做出来的。1972年,海天第一台注塑机问世,开启了在注塑机行业“进攻”之路。

“那时候国内很多塑料产品都很贵,因为设备依赖进口,企业花了很多钱。我们看到大机市场被国外垄断,我们有决心和目标进入装备制造。”海天集团内控部负责人、投资关系部总经理石华军说,当时同行并不看好海天的决策,认为很难成功。但经过研发,他们不断向国内外各企业学习合作,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塑料的需求,海天成功了。

从65438到0994,海天塑机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并连续多年保持这一地位。目前,海天年产注塑机3万多台,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国内市场份额40%以上。2017海天集团旗下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在塑机行业登峰造极的海天并没有停下脚步。2002年,海天进入精工行业,成立海天精工,引领大型、高速、精密数控机床。

当时国内很多企业都是从国外购买机床等设备,一旦出了问题就要等国外人员来修。在此期间,机器停工不能产生效益。看到中国的机床工业被外国垄断,张深感遗憾。于是他决心挺进精密机床行业,目标就是要做精工行业的佼佼者,就像成型机一样。尽管面临同行竞争和技术封锁,但海天坚持以每年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改进的创新,每五年推出一款新产品。

“最近只有海天在各大展会上不断推出注塑机新品。”石华军说。目前,海天集团拥有注塑机、精工、以R&D为核心的驱动产业和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生产、伺服机械手和金属成型产业四大业务。在液压机等领域,海天新产品的推出速度甚至比日本同行还要快。

但海天对自己和行业还是有清醒的认识。张曾在媒体上表示,“虽然我们的销售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但从技术角度来说,还不是第一。”很多人说,企业的天花板就是企业家心灵的天花板。通过更加积极的开放学习和全球R&D合作,海天正在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集中

塑料成型机全球冠军的经历引发南海企业家思考:

做好开放和继承。

“我是海天的忠实用户。我一直在用海天的设备,体验非常好。我在10年前访问过海天。今天回想起来,感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广场、写字楼还是车间,都非常震撼。所谓海天,海阔天空,公司感觉很大气。”在海天集团调研,广东朝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萍感慨。

在海天集团的大堂外,大堂里,甚至创始人张的办公桌前,都可以看到地球仪。海天之所以能成长为全球行业的领军企业,与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世界地图“战斗”是分不开的。

1989年,海天出口第一台注塑机。90年代,海天开始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陆续在海外设立营销中心和子公司。目前,海天集团在国内外拥有70多家子公司,产品和客户分布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与不同国家的企业和机构进行技术合作是海天长期以来的做法。

在南海的企业家眼中,海天的开放精神和开放到底的行动尤其值得南海隐形冠军企业学习。

“无止境的学习”完成制造沉淀

“慈溪的企业家和工人思想非常开放,能够接受外界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冲击。海天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想的是,就算我现在不如你,学技术之后还是要向外部企业学习,学习管理。这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思维。”佛山南华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伟铭说。

在调查中,来自南海的企业家不断询问海天,与同行相比,其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而海天的回答会指向开放。

“海天国内市场份额在百分之四十以上。为什么我们的市场份额这么高?技术和制造文化的沉淀很重要。而这些存款很多都是来自学习。”广州海天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力说。

据沈力介绍,注塑机“小而全”,涉及电气、液压等多种技术和零部件,需要很强的技术积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多次危机,海天在学习中完成了技术积累。

他告诉课题组,海天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和国企合作,学习他们的技术。后来他发现大陆技术和港台有差距,开始和台湾省内企业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学习制造技术。此后,海天进一步对标世界最先进技术,开始与德国企业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在德国有一个研发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沈力说。

近年来,海天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分别在墨西哥、巴西、意大利和土耳其开设了海外公司和组装厂,并辐射到周边国家和地区。这一探索可以解决世界机电产品交货晚、售后服务难的问题。

除了开放,海天对人才的重视和留人的努力也让南海企业家印象深刻。“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有非常完善的培养体系,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还有人生规划上。”海天塑机集团办公室主任王晓丽说。

她表示,海天还将为宁波的员工提供公租房。员工在集体宿舍住半年到一年就可以申请海天公租房,五六年基本可以满足住房需求。此外,员工还可享受免息贷款购车政策和公平公开的职业晋升制度。

“海天对待员工的方式是把他们聚集起来当作资本,而不是把他们‘赶走’当作成本。”广东景星保健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邓说。

“继承是一个互助的过程”

自成立以来,海天的开放也在企业家的传承中得以延续。这背后的驱动力是另一个引起南海企业高度关注的话题,那就是接班新生代企业家。

目前,海天是它运行在家庭的共同努力,以促进公司的发展。海天的日常管理已经交给了“二代”和职业经理人。海天创始人张的两个儿子和张建锋分别担任海天国际的首席执行官和高级副总裁。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张的孙子张斌也功不可没。

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来说,如何促进代际间领导者和管理层的融合是一个难题。尤其是新的接班人接班,如何管理好“旧臣”,与他们良性互动?

“老员工如何帮助新一批领导成长?这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海天集团内控部负责人、投资关系部总经理石华军说。

在他看来,双方应不断加强交流,“老臣子”自身也应保持开放平衡的心态。大家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个人之间没有矛盾,这也是海天“家族文化”的精髓。在海天,新一代领导人会接受“老臣子”的经验,向“老臣子”输出新思想。同时,父子之间也会充分沟通,互相说服。

此外,据石华军介绍,第三代领导人已经进入领导决策层。他们都是从基层锤炼出来的,逐渐步入决策层,积累了更多的决策一线经验。

这种继承的概念也得到南海许多企业家的认可。“根据我的经验,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和父母沟通一定要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课题组成员、广东新怡内衣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何说。

在南海,大量家族企业已经到了接班的临界点。南海很多“二代”企业家也面临着传承的重任和困惑。何文君就是其中之一。

何文君从中山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与家族企业所在的内衣行业产生了一些矛盾,所以没有直接回公司接手,而是在跨国金融机构和能源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2012年,肩负着上一代人的期望和责任感,何终于回到新沂接班。从助理做起,用五年时间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走过公司的每一个部门,2017接手公司业务。

“海天也启发了我,企业传承不是简单的交接,而是要靠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共同努力。只有搭建起孩子和家长相互尊重、互动的平台,企业的基业才能常青。”他对文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