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2011年了。先说一下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现状,以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中国最初有五家全牌照信用评级机构,即中国程心国际、联合信用、大公国际、上海远东信用和上海新世纪信用。上海远东和新世纪的市场份额很小,只有不到5%的市场,上海远东也因故退出评级市场。现在只剩下四家资本市场评级业务。中国程心、联合、大公瓜分了95%以上的资本市场份额,新世纪在沪市基本被忽略,市场影响力很小。目前,联合资信占据了评级市场的半壁江山,是国内最大的评级机构。

国内央企、地方企业或民营企业等企业,包括银行、城商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想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就是说要发行固定收益债券,就必须经过国家的评级。评级水平表明这些企业在债券到期后的偿债能力。比如国家电网发行的短期融资就是联合信用评级,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次级债也是联合信用评级。这两家公司都是最高级别的AAA,说明抗风险能力最高,偿债能力最强,投资购买固定收益债券的机构不用担心。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看到中国政府不开放这个市场。他们只是以曲线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只能以参股的方式进入。例如,穆迪在程心持有49%的股份,惠誉在联合信贷持有49%的股份,只有标准普尔在与另外两家公司商谈参股事宜。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齐彬日前表示,中国金融体系已经开始结构性转型,从间接融资的绝对主导地位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均衡方向转变。

齐彬在由上海期货业协会、上海证券工会、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投资中国——2007上海证券期货国际论坛”上表示,推动金融体系平稳转型,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和协调,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加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债券等市场发展,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机构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强化对各种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快速决策和应对机制,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二是推进相关制度改革和建设,为资本市场建设创造良好基础。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推进信用体系和诚信文化建设,为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第三,加强监管的有效性,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边界,进一步构建市场化创新体系,逐步构建市场化创新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交易所和自律组织的功能,逐步完善市场自律机制,形成高效的多层次监管体系。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推进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提高违规成本,建立有效制度。第四,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稳步对外开放,增强中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齐斌表示,近年来,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直接融资比重稳步上升,有效改善了中国金融结构,分散了金融体系风险,中国金融体系开始了结构性转型。2006年,资本市场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22%,到2007年9月底,这一比例超过30%。

他认为,目前,资本市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是资本市场结构失衡,资本市场约束机制不足,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第二,宏观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三,银行存款分流现象是中国金融体系结构转型的开始,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将成为长期趋势。但这也给监管体系和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第四个挑战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金融活动的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中国金融体系面临全球竞争的必然趋势。

中国金融体系如何走出困境?

根据中国投资的报告,2004年,在宏观调控形势下,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但证券市场的走势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以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存在效率低下、金融资源浪费严重、直接融资内部机制失衡、多层次市场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特别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长期严重失衡,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的积累。

在重建金融体系的过程中,银行和资本市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中国的金融体系战略应该由银行主导还是由资本市场主导?为了建立与资本市场相匹配的管理体制,银行业应该选择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2005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提出了解决金融体系困惑的思路。

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中国金融体系的战略选择

从世界金融发展的历程来看,金融制度的选择和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和现代科学技术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趋势。各国的金融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其典型国家是德国和日本;另一种是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典型国家是美国和英国。

理论上很难得出哪个金融体系更好的结论。因此,关键问题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体系。对于中国来说,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促进经济增长、有效配置资源,又能平滑经济波动、合理分散风险,同时又能让居民分享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的金融体系,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关系到中国能否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刚刚调任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的谢平认为,谁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并不重要,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是绝对互补的。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才能逐步发展出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这也是英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银行主导的原因,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建立起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当自己的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去想自己的财富有多少投入股市,另一部分进入银行;如果个人财富少,他只需要在银行存款。但目前的数据还不足以证明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哪个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北京银行副行长赵瑞安坚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仍将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资本市场来看,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暴露出很多问题。它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体系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发挥作用是客观的、必然的。银行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有能力和实力推动经济发展。从社会资金需求来看,金融机构有便捷有效的融资方式,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从消费者的理财习惯来看,中华民族有节俭的传统,所以大量资金聚集在银行也是客观必然。

然而,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着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规模大的问题,而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最佳场所就是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推动其在资本市场公开发行和上市,已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此外,资本市场还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了最有效的渠道——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和股票,商业银行可以在短时间内补充巨额资本。资本市场是商业银行改革和未来业务创新的重要平台,银行对资本市场的干预也对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隐性政府担保的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首先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信心支持。

国内三大评级机构是中国程心国际、联合资信和大公国际,这三家是国内三大评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