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辉煌国际买二手房有哪些税费?

首钢集团

[编辑本段]一、首钢发展历史概述

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积累了28.6万吨铁。解放后,首钢脱胎换骨,1958年建成全国第一座试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建成,高炉喷煤技术是中国最早的。70年代末,首钢2号高炉成为中国最先进的高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以钢铁产业为主,兼营矿业、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行业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设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秦寿公司、高新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贸工程公司等子公司。有香港上市公司,也有南美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6543.8+009亿元,利润水平43亿元,钢产量6543.8+054万吨,职工近8万人。在中国企业联合会根据2006年数据评选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排名10;首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36位。翻开了中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是全国十大钢企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79开始,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国企“放权让利”改革。首钢被列为首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1981到1995,承包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首钢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2号高炉综合采用了国内外37项先进技术,喷煤技术是中国最早的,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通过购买国外二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成了第二炼钢厂、第三炼钢厂、第二线材厂、第三线材厂、中板厂、3万立方米制氧机、自备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迅速扩大了首钢的生产规模,首钢钢产量在1994年达到824万吨,居当年全国首位。同时发展成为以钢铁为主业,兼营矿业、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家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1979到2003年,首钢集团共向国家上缴利税358亿元。总资产从21.45亿元增长到626亿元,增长了281倍;销售收入从6543.8+0.555亿元增长到479亿元,增长了29.8倍。2003年,首钢集团实现利润6543.8+0.3亿元,社会总贡献82.5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集团员工135438+00000人。

【编辑本段】二。首钢近年来改革发展成就

1.审时度势,不断完善首钢发展战略,推进结构调整。

首钢地处北京的特殊环境,使得该企业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环境压力、国内外钢铁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和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首钢提出了“没有发展,就没有首钢”,“把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努力用三年时间打牢首钢新发展的基础,包括思想文化基础、体制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和人才建设基础”,根据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调整完善首钢的发展战略和措施,集中力量对钢铁主业进行结构调整。目前,一些京外钢铁产能转移项目和京内结构调整项目已经启动,为首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再创首钢辉煌的信心和热情。

2 .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钢铁行业按照“质量、品种、效益、环境”的发展方针,深入开展增收节支、扭亏为盈、对标挖潜活动,消化了大量外部减利因素,每年实现利润稳定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2006、5438+0、2002、2003年双高产品产量分别为654.38+0.92万吨、209万吨、3265.438+0万吨,三年增长率为66.86%,2004年为654.38+0。自2004年8月以来,高爽产品在钢铁生产中的比重和拳头产品在高爽产品中的比重都达到了50%以上。双高产品与普通钢材的价差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普通钢材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双高产品成为首钢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2003年,首钢集团销售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2416%,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129%。钢铁行业利润6543.8+025亿元,同比增长50.6%,均为近年来最好。

3.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继续深化改革。

首钢从1995开始实施集团化改革,将钢铁主流程以外的单位分离为子公司,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投资者多元化。1999年9月,以钢铁主流程优质资产成立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2000年8月,非上市公司资产和特钢公司生产部分债转股,与华融、东方、信达共同组建北京首钢新钢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劳动、分配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主辅分离和辅业重组分流;通过集团内企业的托管、兼并、联盟,将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秀管理者转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子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实施新项目、新制度、新机制;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2003年7月,钢铁主流程ERP管理系统正式投产,标志着首钢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积极推进减员增效工作,集团员工由1.995年的246400人下降到2003年的1.000人。首钢坚持发展主导产品、主导项目、主导业务,以改革为突破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4.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环保产业,努力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

首钢坚持人、技术、环境和谐的目标,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自1995以来,首钢累计投资1554亿元,先后完成289个环境治理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2003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无组织粉尘排放量分别比1995下降了74.22%、85.98%和73.43%。在做好自身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利用焦炉系统处理城市废塑料:利用高新技术对钢铁固体废弃物资源进行深加工;日本绿色延迟工程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干熄焦项目:采用新技术建造了污水处理厂;建设特钢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与北京环保企业合作开发汽车环保产品、“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及服务;我们正在探索引进世界领先的地源热泵技术,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用于室内供暖和制冷。还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世界前沿的熔融还原技术,有利于钢铁清洁生产的根本转变。还利用二次能源为首钢周边居民供暖;门头沟山区义务植树20年以上;美化北京百里长街,建设大型文化广场,实施美丽工程等。,为改善社会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5.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学境界、学思想、学头脑、学目标、学动力,推动企业改革发展。通过基层党委“六好”队伍建设、党支部“进晋创”活动和“党员责任区”活动,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带领广大职工加快首钢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2001首钢党委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自强不息、开放进取、务实创新、诚信奉献”的首钢精神,进一步树立与时俱进、创新导向、开放合作、人才为本的思想文化,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加强劳动关系协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面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加强职工培训,积极探索新的更有效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深入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工程、新世纪青年人才计划和青年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划发展战略。

首钢作为位于北京的大型企业集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当前,首钢面临着削减钢铁产量、转移产能、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和安置大量富余人员的艰巨任务,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首钢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首钢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

首钢集团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是:做强做大核心产业钢铁产业;大力发展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具有高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促进和拓展海外业务。每个行业都要培育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有几个优势产品的骨干企业,形成国内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首钢集团销售收入和职工收入将比2005年翻一番,力争到2010年再翻一番,把首钢建设成为钢铁行业和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

1.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在逐步压缩转移北京地区钢铁冶炼产能的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行业,实现工艺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近年来,依靠科技进步,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相继完成。最近,建设了无污染、高附加值的彩涂板和镀锌板生产线,并在河北省迁安市新建了200万吨的钢铁厂。规划建设冷轧板生产线、热轧板生产线,生产国内紧缺的先进建筑板、家电板、汽车板;开发工业用钢新产品,大力发展钢结构制造业,服务北京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京外钢铁产能转移不是简单的“搬迁”和复制,而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适用技术,促进首钢乃至全国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大力发展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高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推动拓展海外事业。首钢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非钢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首钢与日本大型企业合作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汽车空调等高科技产品。我们还与国内高科技企业合作投资触摸电脑和钕铁硼永磁材料。去年,首钢在香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光掩模项目。目前首钢非钢产业仍处于投资期和成长期。下一步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首钢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加快发展。

电子机电制造业要提高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整合电子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制造薄板坯连铸设备、冷轧配套设备、工程机械、变电设备、电站设备的配套产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建筑业要发挥首钢的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北京奥运场馆、市政改造、城市铁路建设,打造精品工程。各施工公司逐渐成为工程技术和工程承包的技术管理公司。房地产行业要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开发团队,通过广泛合作开发新的大项目,带动首钢相关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利用首都区位优势,形成社区服务、餐饮服务、酒店服务、旅游服务、学前教育等多种经营主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物业管理、金融服务、工程技术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

矿产资源行业要通过开采、合资、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能力,搞好矿产资源接替,提高盈利能力。同时,与国内外优势资源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境外企业应着眼于香港的资源,对香港上市公司的产业进行重组和升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价值,扩大资本运作能力。

第三,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环保产业,为改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环境控制工作的重点是四个转变:即从控制有组织排放到控制无组织排放;从污染物单一达标治理到二次污染物综合治理;从水污染控制到水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从企业内部的环保治理到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降低能源消耗,调整能源结构,实现清洁能源;加强节水工作,进一步降低用水量;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加快实施环保管理,实现钢铁生产全过程清洁化。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吸纳城市垃圾,为改善社会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大力发展北京首钢总部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形成了无污染、高附加值的钢铁产业,由各种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和研发体系组成的首钢总部经济,在北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新经济载体,引领首钢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首都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2 .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是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加强对职工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努力做到“政治保障、制度落实、素质提升、权益保障”。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新的制度和办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师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人人成才的环境。加强全员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经济创新工程,进一步形成争创马奔腾的浓厚氛围。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科学的发展观。首钢坚持通过发展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发展调整结构,通过发展维护职工利益,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首钢要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以开放的心态打造开放的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保证。2003年,首钢通过发展大幅度提高了职工收入,各级党委做了大量工作,是近年来形势稳定最好的一年。2004年,我们继续保持了企业稳定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改革和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强化维稳责任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首钢和首都稳定。

4.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实现协调发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是简单的培训学习,也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一切智力资源,改进思维方式,建立共同愿景,通过群体学习、系统思考,实现自我超越和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让每一个干部职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的制度和氛围,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把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善于用先进的理念为一切工作开路,善于挖掘员工身上蕴含的高尚精神和先进理念,善于总结表彰各种先进典型,使先进文化成为首钢的主旋律,形成强大的感召力,激励干部职工为完成改革创新发展任务、建设21世纪新首钢而努力奋斗。

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30位,在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