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八茶社”创始人与茶诗
信阳“八茶社”的创始人及其茶诗如下:
2022年,信阳CPPCC文化文史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抢救保护信阳茶叶历史文化遗产的提案》被列为CPPCC五届七次会议重点提案,并由CPPCC领导带队督办,使我有机会到浉河区柳林乡甘家冲村考察。
此前,信阳市老记者协会邀请信阳毛尖茶馆之父、茶馆创始人甘宜静的孙女刘女士作为嘉宾,参观了甘宜静百年茶园和茶馆,并做了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视频直播。这次去现场查看,视频中可以看到,甘宜静的百年老屋,状况堪忧,急需修缮。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始于战国,有文字材料可考的历史始于魏晋,盛于唐代,盛于宋代,衰于明清。1936汉口红星出版社出版的《重建信阳县志》记载:“大岔沟、中岔沟、小岔沟在五斗峰以北,均为产茶区,尚有部分残存植物。”
这是唯一能在史籍中看到的明代信阳产茶的记载,也散见于少量明代诗词中。同样,在《重建信阳县志》中,《食货志三》给出了信阳茶叶在明代衰落,仅存一株的原因。“明末因茶税重,又遭土匪劫掠,故彻底砍伐。”明清诗词中的信阳茶多与寺庙有关,产量十分有限,仅供僧人自用。
直到清末,受戊戌变法的影响,信阳有识之士开始“实业救国”,其中以蔡竹仙、甘宜靖、刘墨香、王子墨等为代表。《重建信阳县志》第三部食志中写道:蔡竹仙,清义人,主张山中种茶。
先后创办了元稹、广益、沈雨、鸿基(今著名车云)、侯波、森森(今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家茶社。这是信阳“八大茶社”的原始记录,“八大茶社”的位置、规模、产量也都在年谱中有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