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煤矿重组何时结束?

对于山西大量的地方中小煤矿来说,是否会被兼并是“注定”的。因为如果被合并,巨大的前期投入和相对较低的合并价格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不合并,2001年底前年产90万吨以下机械化开采矿井全部关停的政策是绝对无法逾越的。对M&A企业来说,主要困难是买不起,后续资金不足。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影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激进步伐。

2008年下半年,山西省第二轮煤矿兼并重组以来,山西省许多中小煤炭企业都感受到了某种隐性压力,现在面对山西省整合步伐的加快,这种压力越来越大。

对于山西大量的地方中小煤矿来说,是否会被兼并是“注定”的。因为如果被合并,巨大的前期投入和相对较低的合并价格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不合并,2001年底前年产90万吨以下机械化开采矿井全部关停的政策是绝对无法逾越的。对M&A企业来说,主要困难是买不起,后续资金不足。

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影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激进步伐。

态度消极的煤老板

今年4月,山西产煤大县左云县曾试图召集当地中小煤矿矿主召开当地煤矿兼并重组座谈会,但最终因为大部分矿主不积极配合,很少有人参加会议而流产。

对于矿主来说,低廉的收购价格和缺乏对其他资源的打包整合能力是他们缺乏兴趣甚至冲突的两个原因。

根据山西制定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涉及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对兼并重组煤矿实行两种补偿标准,以2006年2月28日山西省政府颁布的《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有偿使用办法》为分水岭。

一是被兼并重组煤矿按照《办法》规定的标准支付价款并直接转让采矿权的,被兼并重组企业应当将剩余资源(不含未核定价款的资源)价款返还给其,并按照原价款标准的50%给予经济补偿,或者按照资源资本化程度折价入股作为兼并重组后新设立企业的股份;二是被兼并重组煤矿在《办法》实施前按规定支付价款,直接转让采矿权。被兼并重组企业应将剩余资源(不含未核定价格的资源)价格返还给其,并按原价65,438+000%的标准给予经济补偿或按资源资本化折价入股作为兼并重组后新设企业的股份。

按照这个标准,大部分矿主前期拿不到比自己投入更多的资金。

同时,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生产规模在300万吨/年以上且至少具备654.38+0.2万吨/年矿井机械化开采的地方骨干煤炭企业,也可作为兼并重组主体。其他地方骨干煤矿企业(矿井)作为兼并重组整合主体,由市人民政府提出。原则上应有90万吨/年及以上生产规模的矿井作为支撑。兼并重组整合后,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300万吨/年,至少有一个所属矿井不低于654.38+0.2万吨/年。而这样的标准使得大量的地方中小煤矿只能“坐以待购”。

所以山西当地很多中小煤矿主都是抱着等待、观望或者生硬的态度,除非实在没有办法可循,否则绝不会主动迎合。

煤老板的尴尬

杨老板是温州商人。他在山西晋中、长治、忻州、大同等地拥有多个煤矿,年产量在40万至60万吨。目前,他在长治的年产45万吨优质动力煤矿已纳入整合范围,该矿一期已支付资源价款654.38+00万吨。在这次资源整合中,竞标者对其煤矿的出价不到3000万元。

杨老板说,他在这个煤矿上已经投资了8000多万元。如果按照市场运作,煤矿至少可以卖到2亿元。目前他的煤矿还没有恢复生产验收。杨老板坦言,面对如今的局面,政府会听之任之,不听则已,掉头就走,不会再给煤矿投钱了。

与杨老板不同的是,高平一位不愿向外界透露姓名的老板,去年联合四位股东投资5000万元接手了一个煤矿。但由于山西长期停产整顿,再加上矿山建设等原因,至今无法正常生产。老板说接手后不赚钱,天天不停的亏损。因为需要偿还大量的贷款利息,每月需要支付地下“一站三停”的费用,这让他苦不堪言。如今在整合风暴中,他的矿不被收购方看好,自身投资难以整合其他资源,随时有被关停淘汰的危险。老板说现在真的是山穷水尽了。

事实上,山西的大多数煤矿老板从2006年就开始涉足该行业。

2006年,山西实施了第一次资源整合。当年2月28日,山西省政府颁布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一方面,鼓励大中型企业参与煤炭资源整合,组建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拟对煤炭企业征收采矿权价款,已制定六档收费标准。

今年以来,山西80%的煤老板选择转卖股份,退出其他行业。新煤老板不仅高价收购,面对山西不断提高的煤炭准入门槛,还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增加产能,完善矿井建设。但此后两年,山西矿业安全形势严峻,全省煤矿停产整顿不断,尤其是去年,山西大部分中小煤矿处于停产整顿阶段。

这些企业在不断扩张、整合、关停的过程中苦苦挣扎。时至今日,不仅难以看到投资的回报,还迎来了山西第二次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这让通过银行贷款或民间贷款办矿的“新煤老板”们感受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M&A企业的烦恼

相比于煤矿主迫在眉睫的压力,并购的压力更多来自于未来。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主体分为三类:一是省内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二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符合条件并已公告的企业,三是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地方骨干煤矿企业。在不影响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前提下,经市政府申报、省政府批准,可以作为主体兼并相邻中小煤矿。

目前,山西省认定的一级M&A主体有同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阳泉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中煤平朔公司。同时,山西省国资委还公布了一批13 M&A主体,其中除上述6家企业外,还有7家其他主体。

以前,这些M&A实体的困境主要来自外部。一方面,矿主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放权,价格上难以达成一致;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透露,在推进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最好是整合省级煤矿,其次是市一级,县一级的煤矿最难整合。由于一些小煤矿的所有制结构复杂,涉及利益面广,不仅有矿主和投资者的利益,还有市、县、乡、村和相关部门的利益,利益的纠葛给资源整合的推进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

如今,这种困难在持续的市场低迷、停产整顿和山西强力推动的M&A风暴面前,正在逐渐消失,但来自M&A主要企业的一些因素开始成为问题。

山西煤炭资源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国资委的省属企业,也是此次资源整合涉及的M&A主体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该企业在山西控制和收购了30多个煤矿。这些煤矿的年单井产能在30-60万吨之间,但现在这些煤矿都没有投产。该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后续投入太大,公司目前比较舍不得。

根据政策要求,到2010年底,整合重组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实现以综采为主的全部机械化开采。

他介绍,按照最低标准,单井年产能提高到90万吨。目前这些被兼并的矿井要想达到这个标准,每一个矿井井下改造大概需要654.38+0.5亿元。现在企业的问题不是买不起煤矿,而是建不起。其他M&A实体也存在这种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这位工作人员透露,他曾经尝试过通过广泛吸收银行贷款或者再次引入民营资本参股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最后都没有定论。

此前,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七部门,在实地调研后发布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调研报告》,提出并分析了目前我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报告还建议,政府应加强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减轻参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负担。

重组的步伐正在加快。

虽然不断遇到各种问题,但并不能阻碍山西煤矿兼并重组更为大刀阔斧的步伐。有人说,山西的步伐简直是在往前跑。

自2003年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以来,市级以下煤矿由4598个减少到2008年底的2598个。2008年9月,山西省政府下发新一轮煤矿整合文件,要求关闭所有年产30万吨以下矿井。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1500以内。随后,一系列推介会将在省内有煤的城市举行。

今年3月25日的煤炭工作会议上,再次出台了新的整合方案。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安排意见》要求,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在1000个(减少500个)。整合重组后,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4月15日,为加快整合步伐,山西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加大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力度。

通报要求山西省11地市今年完成兼并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和矿山压减任务。其中上半年完成一批,第三季度完成另一批。同时,山西还公布了明年年底前允许保留的矿井数量:太原50个,大同71,阳泉50个,长治95个,朔州65个,忻州63个,晋中118。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储量133矿井。

这意味着,到明年年底,太原的煤矿数量将从现有的130个减少到50个,临汾的煤矿数量将从现有的392个减少到127个,大同的煤矿数量将从现有的270个减少到71个...太原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将煤矿数量减少到50个。

对于山西来说,目前各类煤矿平均单井规模只有36万吨,远低于内蒙古平均70多万吨的单井规模。重点煤矿产量占比仅为53.14%,远低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全行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地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29.78%。

面对这种情况,山西无疑将加大力度推进省内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