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馆之宝?

本报独家解密中国馆镇馆之宝为何选择清明上河图。

2010-05-01 04:44:00来源:成都商报(成都)贴吧0手机看新闻。

如果要说中国馆的宝藏自然是《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要选这个宝藏呢?

该项目的制片人、水晶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展览部主任郑宇解释说,中国馆要展示三个方面: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一个古老的元素,国宝级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很有分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宋代城市的繁华,与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得益彰。

本报记者罗道海上海报道。

感觉好震撼!想不到中国馆清明上河图会动,而且如此逼真。

对于世博局城市最佳实践区主任孙连生来说,整个世博园已经研究了无数遍。当我们的记者问他最难忘的展品是什么时,他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中国馆清明上河图!”而这幅“百米画卷”就是中国馆的宝贝。

目前国内多家媒体都报道了这幅“百米长卷”,但没有一家能详细解释其中的玄机。本报记者多方联系其生产商——水晶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其展览业务部主任郑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A.100米卷轴视觉

这幅“百米长卷”被赋予了生命:

白天,城市里到处都是徒步的人,骑着骆驼的商队,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水手们吹着喇叭;

到了晚上,夜市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小贩,准备在屋里休息的情侣,还有酒馆里传来的猜拳声...

清明上河图已经“激活”了

这种动人的“清明上河图”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在这幅“百米长卷”中,它被赋予了生命:白天,城市里到处都是徒步行走的人,骑着骆驼的商队,桥下潺潺的流水,水手们鸣着喇叭;到了晚上,夜市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小贩,准备在屋里休息的情侣,还有酒馆里传来的猜拳声...

最难得的是,当地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一个普通市民的普通故事。许多游客和官员不止一次地说,在这个“百米长卷”下行走,就像回到了古代。

郑宇告诉记者,这幅《百米长卷》取材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数百棵树和建筑严格按照原作制作,长卷长128米,高6.5米;整个动图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2分钟代表开封市白天,2分钟代表夜晚,其中白天691人,夜晚377人...

郑宇说,张择端版的原画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百米画卷”长度放大了近30倍,面积放大了700倍,整个画面为832平方米。

选择张择端版本历史最久。

“当我们拿到设计要求时,我们都惊呆了!太抽象了。”郑铮回忆说,两年前,当他开始这个项目时,他说。

他记得当初官方并没有明确要用《清明上河图》作为动画来表现。当时,来自国内外的40支队伍参与了中国馆展览理念的全球征集,随后出现了17个方案。无独有偶,这17个方案中,有超过一半的方案选择了《清明上河图》作为素材之一,并将其纳入中国馆的展示。“当然,我们也是其中之一。”

那么,你为什么选择《清明上河图》?郑宇解释说,中国馆应该展示三个方面: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远古部分,人们一直在寻找元素。《清明上河图》,国宝,很有分量。同时体现了宋代城市的繁华,符合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问题是《清明上河图》有很多版本——宋代张择端、明代仇英、乾隆元年五画师。

"张择端版本最终被选中,因为它的历史最长."郑宇说,虽然它不是最长、最大、最亮的颜色,但却是最奇妙的。“它把人和整个市场组织得非常好,在艺术领域也享有非常高的地位。”

同时,在中国馆展示《清明上河图》动态时,想展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张择端版原作,但难以拿出国宝。现在,中国馆展示的是仇英版的明代清明上河图。

b .百米卷轴功夫

制作《清明上河图》必须分三步:

第一步:将扫描的地图细化,分成几条相近的经纬线,分别对人或建筑物进行编码,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编织成电脑程序...

第二步:反复修改。“你修改了多少次?我不记得了。”。

第三步:制作音效,现场调试,差不多要一个月。

“60%以上保留了原作”

其实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和原著有很大不同。最直观的是,张择端原版显示的是白天的开封城,而《清明节》的动态河畔景则是白天和夜晚都有。

此外,“百米卷轴”中的人物也会移动。比如前一秒,一个角色在城市里,但两分钟后,他要走出画面。“我们的元素比张择端的静态元素多,所以在制作之初就找了很多文史专家来研究谁该出场,谁不该出场。”郑宇说,张择端原著的人数一直有争议,但基本都在600出头,“而我们日本的戏份有691人,肯定比原著多。”"超过60%的人保留了原作。"郑宇说,所有人物的衣着和行为都与宋代的历史背景相一致。

“不记得修改了多少次了。”

“我们得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分辨率很好的原始扫描。”郑宇说,但这幅画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而且是画在类似丝绸的材料上,所以很有质感,也很有破损。扫描的图片只能作为帧图使用,需要大量的修复工作。有了框架图,“所有移动的人、车、船等。将被抹去,所有的都将通过三维技术重新制作。”《清明上河图》的制作必须分三步。

第一步大约需要两个月。把扫描的地图细化,分成几条相近的经纬线,分别对人或建筑进行编码,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编织成电脑程序,相当于一本厚厚的字典,由70多人的团队制作而成。

第二步,反复修改,忙了两个月。“初稿出来的时候,漏洞太多了。比如有人跑到楼顶,有人要骑马。结果下面没有马,很搞笑。”郑宇说,他们后来反复修改节目或重新制作。“修改了多少次,我很久都不记得了。”最后,音效的制作和现场调试差不多要一个月。

C.100米卷轴幕后

郑宇坦言,制作如此复杂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团队合作是最重要的:

“我们没有纯粹的美工,没有纯粹的程序员,也没有对制作一窍不通的销售人员。我们一直在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

将动画投影到屏幕上

其实清明上河图动态场景的技术是很难描述的。它既不是投影,也不是三维成像,更不是电影,而是三者的融合。上海市科委在讨论世博应用技术时,将其命名为“基于大型卷轴的数字化应用”。

郑宇说,这种展览不仅是一种投影技术,也是一种立体制作技术。游客在中国馆看到的是用12投影仪把《清明上河图》的动画放在屏幕上。

值得一提的是,电脑里的这个动画又扁又长,在电脑上看不出效果。“所以我们用12世界一流的投影仪横向排列,然后放在一起,这样看起来就不会起皱,连贯。有点像180度的长照。”郑宇说。

“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个很大的平面屏幕,但是观众会被线性的视觉所震撼,感觉很平淡,所以我们把它做成褶皱的。”他说,但他们希望观众在观看时完全忘记屏幕是褶皱的还是弯曲的,希望观众关注画面本身的内容。郑铮解释说,白色屏幕在屏幕的起伏上是不同的,最大的凹凸差距是2.5米。

团队合作是最重要的

郑宇说:“为了达到中国画的感觉,我们用三维技术使其二维化。而不是直接做二维,这是因为二维不利于修改。”让记者惊讶的是,所有在视觉上震撼大家的,都是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的年轻人。

今年31岁的郑宇就是其中之一。他说,世博园中的许多视觉展品都来自水晶石。“这种技术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不一定要研究非常前沿的技术。”他坦言,制作如此复杂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团队合作是最重要的。“我们没有纯粹的美工,没有纯粹的程序员,也没有对制作一窍不通的销售人员。我们一直在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