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作用是什么?
市场经济的进步必然导致经济行为和金融资产的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自主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加强,迫切需要信托的出现,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满足区分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特殊要求。通过信托业务向其他部门和企业筹集资金,既能满足委托人委托的一定目的和要求,又能使受托人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搞活经济、支持社会再生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步的需要积累资金。
第二,利用各种渠道聚集社会闲散资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发行量的扩大,间歇性资金越来越多。仅仅依靠银行来利用这些资金是不够的。信托作为一种金融业务,也具有筹集资金的功能。信托利用其灵活的运作方式,吸收劳动保险机构的劳动保险基金、各类学会和科研机构的基金、各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自主支配的委托资金,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的功能,有效运用信托资金满足委托单位的要求。同时,信托还可以利用发行股票、债券和代理收付等手段,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
第三,促进企业生产进度,加快商品流通。
信托是一种多边信用关系,既是关联方又是中介,可以充分发挥理财和融资的中介作用。信托的紧急业务是“受人委托代为理财”。通过信托业务的发展,为主管单位、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贷款改贷款”提供了新的信贷工具,促进了资金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资金来源上依赖主管部门的思想,减少了资金浪费,增强了使用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企业之间在经济交往中经常发生赊销、分期付款、预付款等情况,不可避免地形成三角债,从而造成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信托机构可以利用其与金融机构的诸多业务联系,代为企业催收债务,缓解三角债,促进企业生产进度,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加速商品流通。
四、大力发展代理业务,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代理业务是信托业务的一种。由于信托业与经济交往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管理技术成熟,信托业信誉度高,信托机构举办代理业务对于方便客户、满足社会各界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信托机构可以弥补在财产处置和资金运用方面经验和能力的不足,降低企业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满足各种不同的财产管理和处置要求。信托机构在接受代理业务过程中,可以从代理行为中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或者从企业提供的经济资料中发现问题,及时向企业提出建议,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信托机构发展代理业务不仅拓宽了业务范围,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补充了银行业务的不足,促进了经济进步。
五、积极开展租赁业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
由于租赁可以在不大量投入的情况下及时获得所需的技术设备,并且可以保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同时租赁引进技术设备可以获得良好的服务,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租赁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信托业把租赁业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发展。信托机构垫付资金购买用户需要的设备,然后出租给用户使用。用户用自己产生的经济效益来支付设备使用的租金。这样,企业可以及时有效地实施设备更新,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六、信托业务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技术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求中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在这些行为中,许多国内企业渴望找到合作伙伴,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各种国外机构和客户也渴望了解国内企业的信用状况和产品信息。信托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咨询、信息调查等业务,为境内外当事人牵线搭桥,沟通和协助境内外当事人达成协议、签订经济合同;接受外商委托,引进外资;经营其他代理业务,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加速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
七、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融资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从间接融资模式向直接融资模式转变。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统收统支资金管理体制的打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基础设施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在下降,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赖财政拨款,必须增加自主筹资的能力,但单一的资产结构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自主筹资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扩大自主权后,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货币收入增加,企业的责任和权利也随之增加。闲置的货币资金不可能全部集中在银行,银行体系外的资金量增加,对单一的资产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要求我们积极发展直接融资,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直接向社会筹集资金。信托机构通过代为发行股票和证券,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同时通过代为买卖证券促进金融市场的进步。
八、有利于推进信托机构的企业化管理。
信托机构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竞争环境。他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