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杠杆的含义

你知道债市杠杆的含义吗?你知道债市杠杆的含义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吗?我给你分享一下债市杠杆的意义,希望对你有帮助。

介绍了债券市场杠杆的含义。债市加杠杆?股市加杠杆。1)以会场为主,更透明。债券市场的杠杆有两种方式:用现券作为质押式回购融资的抵押品然后买入债券,设计优先级/劣后级结构性产品,以前者为主。回购市场透明度高,可以通过回购余额监控杠杆规模,杠杆率一般在2倍以下。2)投资者更加理性和成熟。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其中银行占主导地位,风险偏好低,监管严格,而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散户,专业知识技能有限,投机性强。3)债券市场比股票市场波动更小,弹性更大。债券有票面利率和期限,其价格最终会回归面值,因此价格涨跌幅度明显小于股票,整体波动性也低于股票。去杠杆?韧性更强。4)债市杠杆低,有顶。目前债券市场整体杠杆为1.12倍,交易所债券市场杠杆为1.33倍,处于历史合理水平,质押率为70%的情况下,质押式回购加杠杆保证金的理论上限为3.3倍。

交易所回购资金的供求。1)主要参与者。保险、基金、券商以自营为主,占比分别为49%、20%、16%,自然人和一般法人为主要出资人,占比分别为37%、32%。在交易所?借钱?主要是一个机构。付钱?大部分是个人,和股市正好相反。2)回购资金供应。交易所债券总市值仅占股票市场的9.65%,回购资金供给主要是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富余资金,受股票市场交易热情、其他保证金流动性管理工具(如场内货基、券商融资融券产品)规模等因素影响,可通过证券交易结算资金、股票市场成交额、场内货基规模等来观察。3)回购资金需求。交易所的回购需求主要来自债券加杠杆,可以通过回购未到期余额来观察。需求的理论上限应该是整个市场的标准券规模。邓忠149号减少标准券转为质押券规模3500多亿元。虽然有大量的公司债,但是质押券的整体规模还没有达到165438+10月的水平。

资金价格背离的主要原因:回购供给减少而非需求增加。股灾之后,交易所和银行出现了明显的背离:R007基本在2.5%左右,而GC007先跌后涨,振幅200BP。从股灾到8月中旬,交易结算资金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股市低迷,大量资金沉淀在回购市场。GC007从3%下降到1.2%左右。8月中旬以来,虽然股市交易热情未见起色,但交易结算资金从3万亿降至2万亿,场内货基约2500亿规模的大幅增加也分流了回购资金供给,导致GC007从低点回升。从需求来看,9月末交易所回购未到期余额仅较6月末增加843亿,未到期回购占整体标债的比例也与6月末持平。因此,回购供给下降趋势导致交易所资金利率上升,公司债扩容导致的回购需求上升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整体质押券仍然不高。

交易所债券市场杠杆并未大幅提升,去杠杆风险可控。9月末,交易所债券市场整体杠杆率为1.33倍,自7月以来持续上升,但仍未达到1.35的历史平均水平。回购交易量在8月和9月大幅增长。但由于企业债加速发行(7月份以来月均净增6543.8+000多亿)和大量国债转入交易所(9月份国债托管量增加977亿),交易所整体债券托管量也大幅增加,稀释了杠杆的提升。从资金供求对比来看,股灾以来交易结算资金规模从3万多亿下降到2万亿左右,但仍远高于不到1万亿的未到期回购余额,去杠杆风险可控,这也使得在企业债明显扩容、杠杆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交易所资金利率仍保持较低水平。

公司债滞涨明显,风险已经慢慢释放。受外汇基金利率上升影响,公司债券近期明显停滞。以5年期AA公司债为例,其收益率与9月初基本持平,近期也呈现上涨趋势,而同期银行间5年期AA票息收益率下降了20BP左右。公司债的风险是慢慢释放的,而不是市场担心的快速去杠杆。公司债下跌后,公司债与银行品种利差缩小,风险降低。

整体资金没有担忧,交易所资金波动或增加。银行和交易所连接的是除商业银行以外的大部分投资者,交易所的资金基本取决于广义流动性水平(由经济基本面和央行货币政策决定)。从历史上看,银行和交易所的资金利率基本一致,但交易所的波动更大。目前经济依然疲软,通缩风险升温,央行降息空间打开,资金面宽松仍将持续。但外汇资金的波动可能会加大:一方面,外汇资金更容易受到股市的影响,股市的企稳会增强炒股热情,分流回购资金的供给,股市会继续向好,IPO重启的概率也会增大;另一方面,公司债持续高企的发行规模会增加质押券规模(邓忠149号文之前仅为160亿元左右),增加回购需求。

正文:1。债市加杠杆?股市加杠杆

1.1杠杆模式主要在场内,比较透明。

债券市场的杠杆以场内质押回购为主,结构性产品为辅,透明度高于股票市场。债市杠杆主要有两种方式:用现券作为质押式回购融资的抵押品然后买入债券,设计优先级/劣后级结构性产品达到杠杆的目的。其中质押式回购是主要方式,杠杆率一般在2倍以内(公募债基要求杠杆率不超过1.4倍)。质押式回购市场以银行间市场为主,受央行和银监会双重监管。杠杆规模可以通过观察回购余额来监控,透明度比较高。

通过设计结构性产品去杠杆,以券商、私募基金、公募基金专户等资产管理机构为主体,通常以引入银行理财资金为优先,自有资金或其他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为次。这样,如果优先级/劣后级=9:1,杠杆可以达到10倍。如果两种方法一起使用,总杠杆率=(优先资本规模+劣后资本规模)?(1+回购比例)/劣后基金规模。

股市杠杆除了场内融资融券,还包括大量的场外配资,包括金融配资、伞形信托、私募配资等。场外配资规模大,监管难度大,透明度相对较低。

1.2投资者比股市更理性,更成熟。

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以机构为绝对主体,其中以银行为主。银行的风险偏好较低,受到央行和银监会的严格监管。银行债券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管理流动性,盈利不是其首要目的。不太可能为了追求盈利而疯狂加杠杆。

股市的投资者以散户为主,专业知识技能有限,投机性强。而杠杆的疯狂,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的从众心理和盲目追求高收益造成的。目前a股个人持有的股票自由流通市值占46%,成交额占85%左右。机构投资者仅占成交额的12%,a股投资者的换手率远高于其他市场投资者。

1.3债市波动小于股市,下跌空间有限。

债券有票面利率和期限,其价格最终会回归面值,因此波动幅度明显小于股票,整体波动性低于股票。即使下跌,也不太可能出现像股票那样的大面积连续涨停。

债市去杠杆后?抗跌性优于股市。假设债券市场平均收益率为5%,有一个5倍杠杆的债券产品,其优先级收益率为5%。如果整体产品收益率为6%,劣后收益率为10%。如果劣后良率为零,产品整体良率需要降到4%,相当于整体良率降低了2%。如果债券组合久期为3,相当于债券市场整体收益率上升67BP,相当于债券市场。

1.4债市杠杆低于股市。

债券市场主要采用质押式回购和加杠杆的方式,质押式回购的融资受到债券品种、质押政策和质押比例的限制,因此加杠杆的规模有限。假设有10亿质押券,质押率为70%(信用债质押率一般为50%-90%),第一次质押可以融资7亿,第二次买入可以融资4.9亿。以此类推,理论上可以融资23亿,杠杆是3.3倍。所以通过信用债滚动杠杆理论上是有上限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债市整体杠杆率为1.12倍,交易所债市杠杆率为1.33倍,远低于股灾前a股最高杠杆率。

2.交易所回购资金的供求

2.1投资者结构:与银行截然不同。

股市大跌后,资金回流债市,交易所回购利率降至低位,恰逢企业债扩容。公司债券质押回购和杠杆成为机构常用的策略。

与银行间市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不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保险机构、基金公司、一般法人和券商。上述主体在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投资规模占比近75%,而商业银行仅占4%。

从回购的主要参与方来看,保险、基金、券商以自营为主,占比分别为49%、20%、16%,自然人和一般法人为主要出资方,占比分别为37%、32%。

2.2供给:以股市平衡资金为主,受市场其他流动性管理工具冲击。

交易所债券总市值仅占股票的9.65%,回购资金供给主要是投资于股市的剩余资金,受股市交易热情、其他保证金流动性管理工具(如场内货基、券商融资融券产品)规模等因素影响。通过证券交易的结算资金可以观察到股市的剩余资金,可以观察到股市的交易热情。至于替代回购的其他保证金流动性管理工具,场内货币基金为主,场内货基规模可以观察。

2.3需求:主要来自债券加杠杆,与质押券的规模和使用率有关。

交易所回购的需求主要来自债券加杠杆,可以通过未到期余额的回购来观察(质押式回购未到期余额没有直接的公开数据,可以通过各品种的回购交易量来计算),需求的理论上限应该是全市场的标准券规模。

质押券规模受公司债净增量和质押融资政策影响。149年末2004年年中质押融资新政出台,AAA级以下企业债不再入库,导致3500多亿企业债被取消资格,质押券规模大幅下降。(可质押债券主要是国债、公司债、企业债。企业债券可以用企业债券余额和相应标准券的折现率来计算。因为无法知道一只债券在交易所的托管量,所以可以用总托管量的平均值和国债的折价率来计算国债和公司债。)

3.外汇基金价格上涨:回购供给减少。

股灾之后,交易所和银行出现了明显的背离:R007基本在2.5%左右,而GC007先跌后涨,振幅200BP。从股灾到8月中旬,交易结算资金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股市低迷,大量资金沉淀在回购市场。GC007从3%下降到1.2%左右。8月中旬以来,虽然股市交易热情未见起色,但交易结算资金从3万亿降至2万亿,场内货基约2500亿规模的大幅增加也分流了回购资金供给,导致GC007从低点回升。

从需求来看,9月末交易所回购未到期余额仅较6月末增加843亿,未到期回购占整体标债的比例也与6月末持平。因此,回购供给下降趋势导致交易所资金利率上升,公司债扩容导致的回购需求上升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整体质押券仍然不高。

4.交易所去杠杆风险可控。

4.1杠杆没有明显上涨。

9月末,交易所债券市场整体杠杆交易所债券总托管量/(交易所债券总托管量-交易所质押式回购未到期余额)为1.33倍,自7月以来持续上升,但尚未达到1.35的历史平均水平。回购交易量在8月和9月大幅增长。但由于企业债加速发行(7月份以来月均净增6543.8+000多亿)和大量国债转入交易所(9月份国债托管量增加977亿),交易所整体债券托管量也大幅增加,稀释了杠杆的提升。

4.2资金仍可支持,去杠杆风险可控。

从资金供求对比来看,股灾以来交易结算资金规模从3万多亿下降到2万亿左右,但仍远高于不到1万亿的未到期回购余额,去杠杆风险可控,这也使得在企业债明显扩容、杠杆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交易所资金利率仍保持较低水平。

4.3企业债券滞涨,风险释放缓慢

受外汇基金利率上升影响,公司债券近期明显停滞。以5年期AA公司债为例,其收益率与9月初基本持平,近期也呈现上涨趋势,而同期银行间5年期AA票息收益率下降了20BP左右。公司债的风险是慢慢释放的,而不是市场担心的快速去杠杆。公司债下跌后,公司债与银行品种利差缩小,风险降低。

5.整体资金面没有担忧,交易所波动加大。

5.1货币宽松持续,资金面整体无忧。

银行和交易所连接的是除商业银行以外的大部分投资者,交易所的资金基本取决于广义流动性水平(由经济基本面和央行货币政策决定)。从历史上看,银行和交易所的资金利率基本一致,但交易所的波动更大。目前经济依然疲软,通缩风险升温,央行降息空间打开,资金面宽松仍将持续。

5.2外汇基金的波动可能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