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云丝?
化学家兼韧皮纤维专家靳云鹤。他一生致力于苎麻纤维的研究,创立了苎麻化学脱胶和苎麻改性纤维技术,推动了苎麻生产的产业化进程,为我国纤维素化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成绩。
靳云鹤,本名秦方,于1899年出生在山东利津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勤奋努力,她以1921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学的是化学,1925大学毕业。1927被山东省正式录取,美国留学,俄亥俄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一年后,她在1931拿到了化学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俄亥俄大学第一个拿到化学工程博士学位的女学生。65438-0932年回国,在燕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一年。1933—1936她去欧洲深造,从祖国带去了竹子、高粱秆、稻草、麻纤维等原料。她用柏林人造丝机械实验厂的设备潜心研究,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草纤维的纸浆中提取出了人造丝。从1935开始从事苎麻纤维的研究,缙云鹤从此与苎麻纤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6回国后,靳云鹤在南京、重庆、香港等地继续致力于苎麻纤维的研究,发明了“先酸后碱、先煮后煮、先漂或后漂”的化学脱胶工艺。1939年,中国第一家苎麻纺纱厂西南化工厂在重庆成立。随着她发明的苎麻化学脱胶工艺,代替棉花生产出大量“云丝”产品,为解决抗战时期人民的穿衣问题做出了贡献。在重庆,毛泽东同志两次接见缙云鹤。、邓、董、叶剑英等领导同志经常会见她,听取她关于开发利用麻纤维发展纺织工业的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靳云鹤在香港躲避国民党的迫害。她毅然放弃了赴美的护照和船票,从香港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她连续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被任命为纺织工业部制造局(后改为生产技术部和毛局)顾问。
建国初期,靳云鹤应叶剑英同志的邀请到广东工作。195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应用化学研究所成立,在这里继续进行麻纤维的研究,培养了一批人才,使该所成为我国最早开展麻纤维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
1964,缙云起重机在苎麻纤维化学变性研究中取得成功,首次使苎麻纤维在现有机器上与各种纤维进行纺纱织造,进入高档货行列。
1971 7月1日,叶剑英和邓小平分别会见了缙云鹤,这对她是极大的鼓舞。65438-0978,靳云鹤当选第五届政协常委,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缙云起重机1979 * * *加盟中国。同年,靳云鹤从广州调到上海,继续苎麻变性技术和生产的研究。磺化苎麻变性新技术获5月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81。
1980年至1985年,靳云鹤领导建设了上海苎麻新技术厂(后更名为上海苎麻纺织厂),于1985年建成,成为科研与生产变性苎麻相结合的专业工厂。
1983之后,国际市场对苎麻织物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苎麻的种植和工业生产也迅速扩大。这一大好形势鼓舞了靳云鹤,她忘年交,走遍全国各地,指导和开展苎麻脱胶变性纺织品的染整工作。湖南、湖北、山东、江西、甘肃、北京、四川、广西、新疆都有缙云鹤的足迹。
从1938到1988的50年间,靳云鹤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大麻事业中,为大麻纤维的开发利用和民族大麻纺织工业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8 12 14靳云鹤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苎麻化学脱胶的创始人
在我国,苎麻纤维用于捻制和织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所用原料一直沿袭着古老的沤制方法:从田间割下的苎麻皮刮青,用水浸泡,自然发酵,打浆,水洗,烘干,得到苎麻纤维。
靳云鹤在国外用草类纤维做人造丝的时候,发现含有大量胶质的苎麻是一种非常好的纤维材料,但是如何彻底去除苎麻中的胶质这个问题一直在她脑海中盘旋。1936年回国后,靳云鹤在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经济委员会专员期间,走遍了湖南、湖北、四川等全国苎麻主产区,对苎麻的种植、生产、品种、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进而开始了苎麻化学脱胶的实验研究。在重庆1937期间,缙云河用粗化工设备进行脱胶实验。经过8年的艰苦研究,终于找到了苎麻原料均匀脱胶的方法。靳云鹤将其概括为“先酸后碱,二煮一漂或二漂”的化学脱胶新工艺。化学脱胶后的苎麻纤维洁白、洁净、疏松、有光泽,形状如晴空白云,缙云鹤因此将其命名为“云丝”。
靳云鹤在《云传》(1939中的一篇报道)中写道:“我回国后的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所有农产品都不好出口,尤其是汉口,无路可走,农民怨声载道。我此时适合去香港穿越汉朝,对这种现象印象深刻。我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肯定会大大增加。如果能以剩余的麻代替棉花,丰富纺织原料,同时又能有效地帮助农村,对于抗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怀着这种情感和目的,我决心从事纤维生产。”1939年,靳云鹤在重庆西南化工厂(以下简称西南化工厂)用她的化学脱胶新工艺加工苎麻,制成了“云丝”牌苎麻纤维。“云丝”的出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当时是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批准的,5年。西南化工厂曾用当时654.38+0万元的资金购买了一套印度小纺纱机,制作棉代用品,如云丝巾、云丝布、云丝棉絮、坐垫、床垫等。,特别是云丝棉絮和絮。缙云河和西南化工厂在抗日战争期间,为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42 1在千川厂联合举办的展览会上,“云丝”纤维及其产品受到高度赞赏。时任重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给云丝棉胎冠以“雪中之春”的称号。黄炎培先生也有题词,盛赞“云卷云舒,润物细无声,寒人遇之,雪逢春”。很快,消息就传到了国外,一个美国资本家听说了,想获得“化学脱胶”的专利。靳云鹤的态度和以前一样,把“专利”留给自己的国家。
靳云鹤开发的苎麻化学脱胶技术的诞生,结束了古代的手工沤麻。与手工脱胶相比,化学脱胶时间短、效率高,既能保证脱胶后苎麻纤维的质量,又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发明苎麻变性新技术
苎麻纤维具有透气、吸湿、快干等诸多特性。化学脱胶后,苎麻纤维保留了这些性能,干净洁白。但仍存在诸多缺点,如纤维硬挺、缺乏弹性、易起皱、起毛、抱合力差、染色困难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缙云河早在西南化工厂就采用“碱变性法”对苎麻进行改性,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纤维更柔软,可纺性提高,梳理得率提高,成本降低。然而,碱改性纤维仍有许多不足之处。1960年初,为了保持苎麻纤维的特性,克服其缺点,缙云鹤按照改性苎麻纤维不伤其骨的指导思想,设计了一种半粘胶改性方法,即磺化改性。她亲自带领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艰苦研究和试验,终于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磺化变性工艺。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改性纤维具有以下优点:光滑笔直的纤维变得卷曲并有绒毛;柔软有弹性;纤维内聚力增加;染色的吸色性和可纺性增强。变性后,断裂伸长率提高了3倍,吸湿性提高了50%。变性后单纤维强度下降,但对纺纱、织造及成品强度无明显影响。
1963年春,磺化变性研究工作得到了上海纺织工业局的支持,在上海安乐人造丝厂(现化学纤维四厂)进行了苎麻纤维和苎麻布的磺化变性膨胀试验。改性苎麻纤维在上海第三毛纺织厂、上海丝绸纺织厂和第九棉纺织厂试纺,进一步证明了改性纤维在纺织设备上操作简便,织物手感滑爽富有弹性。1965年,九棉厂纺20tex(50支)、16.67 tex (60支)、14.29 tex (70支)纯亚麻纱。然后上海三毛厂做了羊毛、亚麻、毛涤等五种不同规格的色织产品。上海毛毅将改性苎麻纤维分别与羊毛和人造羊毛混纺,生产两个出口品种。根据上述三家工厂的试纺和试织结果,再次证明磺化改性纤维用于纺织染整是可行的,其成品是优良的。
正当对磺化变性纤维的扩大试验和生产作进一步规划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缙云鹤受到了个人迫害,积累的宝贵资料和样品被销毁。但她研究变性大麻的决心并没有动摇。直到1973,她继续在南宁工作。那时候生活很辛苦。一位70多岁的老人每天早上走田间小路去广西丝麻研究所上班。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根据磺化和变性工艺的要求,靳云鹤和她的年轻助手共同提出了机械设计方案。实验期间,她什么都自己做。她戴着围兜和防护手套,连续几周每天在实验室站七八个小时指导工作。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了。她亲自验证了实验数据。
1963-1982期间,在缙云鹤的直接组织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苎麻磺化改性纤维纺纱、织造、染整的扩大试验。尽量使各种麻混纺面料达到100千米以上。1979—1982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地,纺织工业部组织的交易会上都出现了人们争相购买的热烈场面,尤其是在南京,这是前所未有的,反映强烈。美国、加拿大、西欧、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厂商多次来上海拿货。因为当时没有变性专业工厂,他们无法及时生产供应。
从65438到0979,靳云鹤是应上海纺织工业局的邀请,从广州调到上海的。她的第一项任务是扩大磺化改性苎麻的工业生产及其纤维的研究和使用。1981根据她的要求,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计委批准建厂,研究生产变性大麻。纺织工业部、上海纺织局、上海茂马公司集资506万元建成上海苎麻新技术厂(后更名为上海苎麻纺织厂),并于1985、1985年2月按缙云河磺化变性新工艺建成苎麻变性车间。变性设备由上海沪东纺织机械厂设计制造,年产磺化变性大麻100吨。经过5年的努力,磺化变性车间完成了工艺设备的中试,利用我厂毛麻纺织设备生产了6大类近200种精纺和毛纺面料、毛衫、t恤、衬衫等变性亚麻混纺产品,使变性亚麻材料制成的苎麻纺织品首次进入高档纺织品行列,并开始出口国外。
磺化改性苎麻纤维在完成设备中试后未能进入批量生产,主要是工艺过程中设备仍存在缺陷;在生产中,会产生有害气体。虽然设置了严格的密封措施和废气回收系统,但操作复杂,成本高,效率低,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研究。
为大麻纤维的开发利用贡献一生
建国后,靳云鹤精神焕发,她在想:麻的发展有希望。因为她用亲身经历证明了南京国民政府是不可能真正发展工业的。1949年9月,她撰写了《关于推广苎麻的意见》,详细介绍了苎麻的历史、产地、种植和用途,探讨了推广苎麻种植与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她认为要发展苎麻纺织工业,必须首先发展苎麻的化学脱胶生产,并建议建立苎麻纤维精炼厂。不久,选定上海第九棉纺织厂进行苎麻脱胶、纯纺、混纺、织造的中试生产,并将精制后的苎麻纤维送往棉纺厂、绢纺厂、毛纺厂进行试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做出了各类苎麻纺织产品和半成品的样品。
1950年,根据纺织工业部的意见,靳云鹤到上海进行棉麻混纺实验,用抗战时期积累的经验在小型棉纺机上纺成混纺纱,并在上海国棉二厂、六厂、九厂、印花二厂进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月22日,1958,65438写了《苎麻棉混纺试验初步总结》,促进了后来苎麻混纺品种的生产。
1981 6月15日,她写了《关于充分利用丰富的罗布麻、大麻、黄麻资源的几点意见》,体现了她对祖国麻纤维的特殊关怀。同年6月,她写了《调整时期我对苎麻纺织行业的调查和认识》。次年,靳云鹤亲自到兰州考察当地的麻、亚麻,指导麻、亚麻脱胶生产,用化学脱胶纤维纺制了一批棉、麻、毛的高档纺织品。不久他来到山东省东平县,关心和鼓励工厂从事大麻脱胶的研究和试制。
65438年至0984年,靳云鹤被湖北省黄之珍省长聘为湖北省纺织技术顾问。多次到湖北省苎麻主产区黄石、咸宁调研,对原麻的合理利用和脱胶变性技术进行具体指导。并帮助该省监利县的黄麻经纺纱厂摆脱对日本进口原料的依赖,用化学脱胶的黄麻纤维制成经纱,再织成席垫出口国外。五年来,利润年均增长1.77%,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从1980到1985,靳云鹤更多的时间是在江苏省高淳县下坝公社,帮助引进广西苎麻品种黑皮豆和湖南“湘洲1号”扩大良种种植,研究生产的苎麻的种植和纤维细度、强度。经过四年的努力,她总结出了良种的合理种植和改良。同时,她争取到了上海纺织工业局和茂马公司的帮助,给公社贷款建立了年产1000吨的苎麻脱胶厂。云鹤和她的助手直接参与了工厂的筹建和技术工艺的指导,为当地培养了技术人才。该厂于1984年投产,为农工贸直接挂钩,为上海提供优质苎麻脱胶纤维创造了条件。
“科学家的生命属于科学,属于祖国,属于人民。”这是靳云鹤常说的一句话,用来鞭策自己,教育很多从事麻纺行业的科技人员。1978回上海工作时,她仍积极尝试加入中国,终于在80岁时如愿以偿。她不顾自己生病的健康状况,仍然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为发展和指导祖国的麻纺织工业而奔波。正如国家计委副主任、原纺织工业部部长郝建秀在给靳云鹤九十寿辰(按当地习俗)的贺信中所说,“你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麻纤维的开发利用上,成绩显著,为我国纺织工业做出了贡献!你是中国著名的韧皮纤维专家。你们在科技研究上不屈不挠的毅力,在开发祖国特产麻纤维上呕心沥血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