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信用信息链:“链”动态数据探索可持续发展
利用区块链平衡安全和发展
与传统的信用信息不同,“长三角信用信息链”主要用替代数据来描述企业的信用状况。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借贷信息以外的数据统称为替代数据。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替代数据作为贷款信用数据的补充,能够很好地描述企业的信用状况,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正在逐步得到体现。
根据《长三角信用信息链信用信息集成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信用报告主要包括工商基本信息、股东信息、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社保公积金缴存信息、资产负债表主要信息、利润表主要信息、主要财务指标、纳税信息、海关进出口信息、水电缴费信息等29项信息。有了这些可供选择的数据,银行可以更清晰全面地了解企业,进而做出是否授信的判断,尤其是对于首次借款人和缺乏贷款信息的信贷“白户”。多维度的替代数据可以更好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与传统借贷信息相比,多维度替代数据可以反映企业的持续经营行为、法人、实际控制人等相关内容,以更多维度刻画小微企业,更加完整清晰。通过对违约领先标签、行业指标、业务变化、法人、高管等的深入描述,帮助金融机构进行预警,降低风险和成本。
那么,如何保证上行数据的安全呢?尹桂梅介绍,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纯数字加密技术。每个数据源单元只能在链上存储数据汇总值,原始数据仍保留在数据源单元中,查询者无需访问原始数据即可查询所需数据,解决了信息源单元的顾虑,降低了信息收集的难度。
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如何让数据在“链条”中合规、安全地流动,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是“长三角征信链”平台的生命线。“苏州企业征信作为长三角征信链的主要筹备机构,在5438年6月+2020年10月接到了人民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征信领域试点应用的任务。在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长三角征信链R&D实验室。”姚康表示,“长三角征信链”以提供这些信息的单位为业务节点的上行管理,在充分保证数据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扩大征信数据的维度,为小微企业提供完整的画像,进一步为推动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探索市场化,深挖数据资源潜力
征信机构也看好这片业务蓝海。“目前长三角征信链的服务是金融基础设施,这些基础服务应该是公益性的。”上海伟诚企业征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中伟表示,“但未来一定会探索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现阶段‘长三角征信链’还处于起步阶段,包括数据积累和* * *享受模式。”
邓中伟介绍,作为金融基础设施,“长三角征信链”已经建成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上行数据的丰富性、质量和应用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他表示,目前各链条数据内容高度重复,税务、公积金、社保等核心数据的采集和清理存在差异。在应用层面,目前主要采用征信报告的查询方式辅助决策。但在支持商业银行线上产品开发、贷后管理等深度应用场景中,需要突破数据线授权、数据线调用、数据质量控制等诸多瓶颈。
展望下一步的市场化发展道路,谢杰从数据、产品、服务等方面对“长三角征信链”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比如在数据层面,建议逐步推广市场化运营模式,让更多有合规数据的企业愿意加入,满足连锁金融机构的实际场景需求,快速建立服务生态圈;在产品层面,建议供需双方“结对子”,加强方案研讨和加快应用,鼓励先行先试,探索适合“长三角信用链”的模式,开发具有信用链特色的信用产品。
“可以将运营商特征数据加入征信链条,帮助金融机构全方位、多维度地掌握企业的信用信息。”谢杰建议道。据他介绍,天翼征信可以依托其母公司中国电信,对自己的供应链数据进行挖掘和应用。“我们首次提出供应链征信的概念,对现有的公共数据进行整合和补充,形成新的能力。未来,我们将通过与网络金融机构合作,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他说。
“平台在人民银行的支持和监管下,以及各征信机构的公益导向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可以结合信用链平台的运营状况,进行有效合理的市场化运营,让平台持续健康发展。”邓中伟表示,“全行各条线、各部门在实际业务发展中都接触了大量的数据服务商。下一步要进行市场化探索,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加强探索,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特殊性,提高数据挖掘和模型处理的附加值。”
此外,有机构建议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调度隐私计算任务,以满足应用层服务的智能性、可信性和稳定性,最终在信用链参与者中形成可持续的商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