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双反”再反水:两败俱伤后还想怎样?

面对全球化的深度融合趋势,任何去全球化或地区国家间分化的举动都只能获得局部的短期利益,无法实现长远发展。对于欧盟单方面来说,如果要继续拿“双反”做文章,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赔了夫人又折兵。

作者/华夏能源网记者曹宇源

在伤口上撒些盐常常能让人痛得倒抽一口凉气,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同。

本来欧盟对中国光伏的“双反”即将到期,欧盟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次“反水”。近日表示将延长对中国进口太阳能产品的“双反”政策,有限的限价措施将延长至少12个月,并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适用的“双反”措施启动日落复审调查。

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当欧盟再次拿“双反大棒”做文章的时候,中国的光伏企业并没有了三年前的激烈反应,甚至一些光伏大佬在私下聊天时已经摆出了一副“随他们便”的态度。欧盟想在老茧上撒盐,却再也无法引起剧烈的疼痛。

只是冰冷的事实已经证明“双反”只能两败俱伤,但欧盟为何如此执迷不悟?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2010年欧洲光伏制造业产值达到200亿欧元,2014年产值骤降至25亿欧元;欧盟光伏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24GW下降到2014年的7GW,占世界装机容量的份额从74%下降到14.5%。

中欧之间的光伏贸易争端由来已久。

2013起,欧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2014年8月,欧委会批准《中欧光伏贸易争端价格承诺协议》正式生效,有效期至2015年底。但就在外界以为贸易争端会尘埃落定的时候,欧盟又出击了。

今年3月,EUProSun(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认为中国部分企业违反限价协议,以各种方式向欧洲倾销低价产品。对此,欧盟委员会于6月宣布立案并展开调查。

此后,阿特斯、中盛光电、于慧阳光、郑泰太阳能、杭浙大桑尼能源科技等5家中国厂商被欧盟委员会认定存在特定违约行为,被排除在限价协议之外。如果前述制造商仍想从中国向欧洲进口产品,他们将不得不面临平均税率为47.7%的反倾销税。欧盟表示将对中国太阳能产品进行复审,复审期为15个月;15月期间,“双反”措施继续有效。

如果重复“双反”的整体影响,“两败俱伤”是最恰当的描述。事实也证明,违背公平自由竞争原则的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最终损人不利己。2013欧盟对华制裁实施后,大量中国光伏产品被挤出欧洲市场,中国企业损失惨重。然而,在随后的两年里,欧洲光伏产业并没有依靠贸易保护让自己强大起来,反而出现了“萎缩”的迹象。

“双反”对欧盟本身的危害显而易见。华夏能源网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2010年欧洲光伏制造业产值达到200亿欧元,2014年骤降至25亿欧元;欧盟光伏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24GW下降到2014年的7GW,占世界装机容量的份额从74%下降到14.5%。在全球排名前65,438+00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中,没有一家是欧洲公司。

更具体地说,“双反”导致欧洲超过24万人失业,200家企业破产,工业增加值损失超过220亿欧元。

欧洲知名独立经济研究机构预测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导致欧盟消费者对光伏产品安装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大幅减少,从而减少了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欧洲光伏产品原材料、组件和制造设备的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流失了大量业务给中国企业。

其实一开始欧盟应该是能够提前预测到“双反”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的,只是可能没有想到影响会这么大,而正面效应并没有预想的那么明显。

“双反”其实是好事。

就像一群看似健康的人,因为“双反”突然得了重病。在治疗过程中,有的病人死了,有的病人咬紧牙关活了下来,然后重生,变得更强。

“双反”落下后,中国的光伏行业真的面临了一段极其黑暗的时光。

数据显示,“双反”导致中国光伏市场30万人失业,损失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着眼于微观层面,2013前后,企业的困难和产业从业人员的迷茫随处可见。那段时间,光伏巨头赛维、无锡尚德也损失惨重,经营难以为继,产业链上大量企业相继倒闭。

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梳理:当年中国光伏产业的悲惨境遇,根本原因并不是欧盟的“双反”。“双反”只是加速了国内光伏行业诸多隐藏问题的暴露,同时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一是原材料、核心技术和“三头外”市场的疲软,为后来的困境埋下了巨大的祸根;再加上肆意扩张带来的产能远远超过全球需求,让自己一步步越陷越深。同时,很多企业专注于前端拓展,而不是后端R&D和运营的细化和优化,再加上新业务的拓展,管理层的精力几乎无法平衡,更谈不上专注。

在反反之前,欧洲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的30%,而中国产品占据了欧洲市场的70%。“双反”堵住了中国光伏出口最重要的市场通道,国内众多企业顿时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据统计,2014年,国内光伏产业链有超过30%的企业被倒掉。

然而抛开“公平贸易”,只有“双反”对行业的深刻影响才有积极的一面。换句话说,对于中国光伏行业来说,“双反”其实是一件好事。

华夏能源网记者总结,“双反”有六大好处:一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速了中国国内市场尤其是应用端的发展;三是更多企业开始提升自身产业链价值,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研发进度,从而提升竞争力;第四,行业加速“排毒”,更健康的产业秩序建立;第五,加快全球其他市场的开发;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是政策还是行业,都有更强的“心理成熟度”,能够更理性地布局未来发展。

在“双反”开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国内数百家光伏企业经历了一场持久、深层次、激烈的调整;全球光伏产业格局也经历了一个调整、重建、再造、再定位的过程。

就像一群看似健康的人,因为“双反”突然得了重病。在治疗过程中,有的病人死了,有的病人咬紧牙关活了下来,然后重生,变得更强。

整体来看,近两年我国光伏产能集中度有所提高,企业“抗打击能力”也有明显提升。这也就不难理解,面对最近欧盟的“反水”,国内光伏企业不再觉得世界末日要来了。

不要再失去妻子,失去士兵?

前段时间,30多家欧洲光伏企业在欧委会举行的特别听证会上恳求欧委会“醒醒吧”,停止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事实上,目前欧盟光伏正面临“内忧外患”。财政紧张、光伏发电补贴大幅下降、欧盟光伏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让欧盟光伏“捉襟见肘”。

欧盟对华“双反”政策实施后,欧洲市场大型光伏电站建设几乎销声匿迹,更多国内光伏厂商投资美洲、非洲、印度等市场。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在退出欧盟价格承诺机制时表示:“我们认为,目前对价格承诺的解释曲解了当初价格承诺的规定和范围,已经开始阻碍我们全球扩张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禁止价格承诺企业在海外设厂,无论海外工厂制造的产品是销往欧盟还是欧盟以外的其他地区。这种解读严重不合理。”

再次,欧盟委员会“反水”,“反水”后,欧盟市场上质优价廉的“MadeinChina”光伏产品不仅数量会大幅减少,价格也会提高,这必然会对需求方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欧洲的太阳能产业缺乏强竞争的刺激,否则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对其竞争力有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欧盟力推的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步伐,给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的道路留下了几个绊脚石。

总之,面对当今全球化的深度融合趋势,任何去全球化或地区国家间分化的举动都只能获得局部的短期利益,无法实现长远发展。这种加入非经济因素建立的进入壁垒,往往会造成双方的损失。对于欧盟单方面来说,如果要继续拿“双反”做文章,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赔了夫人又折兵。

不仅中国企业,欧美一些机构和企业也开始反对“双反”。全球太阳能行业的专业协会全球太阳能委员会最近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太阳能实现其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承诺的关键是合作和消除贸易壁垒。

此外,许多欧洲企业已经意识到排外的弊端和合作的重要性。前段时间,30多家欧洲光伏企业在欧委会举行的特别听证会上恳求欧委会“醒醒吧”,停止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